成功 Success > 職涯發展
feature picture
pexels

景氣這麼差,被裁員該怎麼辦?因應潛在的變動,平常要打好 4 個「預防針」

2023-03-22 編譯·整理 吳美欣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從去年底,科技大廠如推特(Twitter)、Meta、Google 陸續展開裁員計畫,今年全球裁員潮也延燒到了台灣,2 月底記憶體大廠美光就在台灣裁了 500 餘人、3 月初 Google 也配合全球政策,預計裁掉 6% 人力,相當於 180 人。

倘若科技業裁員的新聞不讓你意外,那麼其他相對穩定的產業,也在把員工趕出「家門」,也許會讓你有理由坐下來、正視問題。例如,製造大廠 3M 公司今年初宣布裁員 2500 人;2 月時,娛樂業龍頭迪士尼(Disney)計畫砍掉 7000 人,物流業者聯邦快遞(FedEx)更將大刀裁掉 10% 以上資深主管,且該公司自去年 6 月以來,在全球已裁掉 1 萬 2000 人,受影響的人數與科技業差不多。

更糟糕的是,這些裁員通常都來得突如其來,早上收到裁員訊息、下午你就得打包走人。《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報導,面對前景不明的景氣,你無法預測自己是否會是下個被裁員的對象,但你可以先思考:如果我是下個被裁員的人,現在可以做什麼準備?

綜合各產業的員工、職場教練的建議,你可以採取以下計畫:

延伸閱讀:科技業裁員潮停不了?專家建議:7 大技術人才不用怕,時薪 1500 元起跳

1. 留意是否有裁員的徵兆

就像你需要檢視自己的戶頭狀況,你也需要了解公司的財務體質。如果你待的地方有定期舉辦員工大會,試著詢問公司是否達成財務目標;若是上市櫃公司,財務狀況都有公開資料。根據《Business Insider》報導,裁員的另個跡象是,當你的公司績效考核變嚴格、突然限制你的工作時間與地點、加薪時程放緩、或者取消特定的員工福利,可能表示公司正透過軟性手段讓員工自行離職;也可以視為撙節人力成本的兆頭。

2. 隨時做好求職準備

專注工作之餘,也要隨時更新你的求職資訊,包括上傳新的個人照片、重新撰寫個人簡介、更新專長等,《富比士》(Forbes)表示,建立自己的人脈網永遠不嫌遲,你可以在求職網站上寫清楚聯繫資料,最好每月或每季分享你的工作成果,向現職的公司以及潛在雇主展示你的工作價值;在個人簡介中加入關鍵詞,也能增加別人接觸到你的機會。

3. 電腦用途公私分明

在疫情期間因為混合辦公的因素,很多人會用公司電腦處理私人任務,《紐約時報》提醒,這會讓你的個資有外洩風險,而且假如你突然被裁員,可能會無法拿回你的個人資料,包括照片、私人檔案、求職資料等等,「絕對不能把任何個人資料放在工作用的雲端空間,如果你的帳戶所有權被轉回公司,你就會失去那些資料了。」Google 數據服務團隊 Data Liberation Front 創始人布萊恩.菲茨帕特里克(Brian Fitzpatrick)說。

最簡單的方法,其實就是公私分明,處理個人資料時就用自己的電腦;你也可以隨時將工作資料儲存在自己的雲端空間或者隨身碟,如果哪天被裁員,你還可以留住過往的工作成果,與長期耕耘的人脈資料。

4. 準備足夠的「麵包」

檢查你的積蓄是否足夠打理生活,《財星》(Fortune)建議,你要擁有足以應付至少 3 個月開支的儲蓄,包括信用卡帳單、房屋貸款、固定支出費用等,如果想要更謹慎一點,可預留能支撐 6 個月開支的積蓄。

假如被裁員了,也別忘了爭取自己應有的權益。《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表示,被資遣當下你可能會十分驚嚇或慌張,請打起精神,釐清包括資遣費、勞工保險、員工持股、分紅等獎酬制度會如何分配、到何時終止,以及公司會如何提供就業支持。

當被裁員的不是你,而是你的親密戰友,該怎麼反應?

如果是你的同事被裁員了,你可能會因為失去工作中的親密戰友而備感壓力。《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指出,你也許會感到難受,甚至有倖存者的內疚(survivor's guilt),畢竟上午還跟你一起吃飯的同事,下午就被迫離開,但是,假使你希望維持你們的交情,最糟糕的處理方式就是「假裝沒這件事情發生」。

組織心理學家邁克爾.曼特爾(Michael Mantell)指出,沒盡快做出反應,可能會讓你顯得麻木不仁,最好的方法,是面對它,即使當下你還不知道該說什麼,你所需要做的反應就是承認現在的狀況,例如 「我剛聽到這個消息,我不知道該說什麼。」或者簡單的說,「我很遺憾。」

延伸閱讀:你也擔心自己會被裁員嗎?專家警告:這 4 種類型員工是高危險群

「我理解你的感受。」「我遲早也會被解雇。」這類的話只會讓你聽起來不夠誠懇;「沒有你我們公司就完蛋了。」這種貶低公司的話,只會激起對方對於被解雇的憤怒。你可以在風波過後一陣子,邀請對方聚餐,「你們就可以在辦公室以外的地方告別,」曼特爾表示,這有助於緩解過渡關係的尷尬。

你不需要給同事過多的承諾,因為裁員並不是你的責任;你只需要告訴他,「如果有事情,可以打電話給我。」讓對方在無助中,還是有傾聽、支持自己的對象。

參考資料:The New York TimesBusiness InsideForbes(1)Forbes(2)FourtuneThe Wall Street JournaThe Washington Post

繼續閱讀 職涯規畫
相關文章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