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撰文 簡鈺璇

為了開發自駕車,豐田為何要蓋一座城市?吳思華:一個思維,決定企業思考的廣度


「人文創新 4 個字是我 2006 年選校長時就想到的!」政治大學科技管理與智慧財產研究所講座教授吳思華表示,那時候只是個競選願景,強調創新不一定只商業利益導向,可以充滿人文關懷。直到 2008 年,政大因為學術產出不如理工科系為主大學,教育部「邁向頂尖大學計畫」險終止補助,促使他投入人文創新的研究,「從學術研究角度得去問:人文領域在未來的社會裡,應該扮演什麼角色?」
吳思華認為,台灣長期「輕人文,重視理工」,體現在經濟政策上,重視製造生產,雖然讓企業取得許多代工訂單,但產品利潤多歸品牌商所有。「我們善於解題,別人出題目給我們做,可以答得很好,但我們不太會問問題、定義問題,所以最終的附加價值沒有落入口袋。」而人文關懷的核心精神是洞悉人、社會需求,它能彌補台灣過於技術導向的思維,帶領企業重新探討「為什麼開發這個產品」、「客戶到底需要什麼服務」,人文精神會引領更多的創新機會。
以開發自駕車為例,品牌廠豐田(Toyota)和製造廠鴻海精密的預設問題就不太一樣。鴻海直接回答「怎麼做出一台自駕車」,他們籌組 MIH(開放式電動車生態系統),使命是實現關鍵技術、開發參考設計、推動行業標準。
豐田則提出「編織之城」(Woven City)計畫,在日本靜岡縣打造實驗城市,把人工智慧、自動駕駛、智能家居融入現實生活中,他們探討的問題是「未來世界,人們如何便利的生活與移動」。對豐田來說,自駕車只是其中一項交通工具,滿足客戶的需求還要無人機、市內送貨機器人、充電裝置、完善行人和車道規畫,這樣思考擴大了他們的產品和服務範疇。
吳思華表示,有的時候產品做出來,挑戰才真正開始:車子哪裡充電、公共運輸幹道怎麼設計、政府政策怎麼配合,只要卡關一步,都會讓這輛車子賣不動。企業如果有人文創新思維,會考慮使用者、利益關係人的需求,他在產品和服務開發過程會更全面。
ESG時代,創新典範移轉:企業創新、科技創新到人文創新
吳思華也比較了不同時期的創新典範,爬梳企業成長的思維轉移。
創新 1.0: 工業社會時代,企業應擁有獲取利潤的能力,在組織內配置研發單位,達到生產規模擴大、銷售持續成長的目標。
創新 2.0: 1970 年代個人電腦問世,科技創新成為企業成長的關鍵。
隨著 ESG、永續社會成為主流,新時代的年輕人重視追求美好生活,企業存在目的不再只是追求獲利,而是要創造社會福祉。創新的典範應該再次調整,點燃創新動能的不該是技術,而是以利害關係人(顧客、使用者、供應商、員工)的需求為本,提供令人感動、產生共鳴的服務,這就是 創新 3.0 核心——人文創新。
像客戶不買單的問題,用創新 2.0 和創新 3.0 會得到不同的解答。以古典交響樂團為例,在流行音樂和網路崛起下,很難存活,用創新 2.0 思考,就會精進技術、強化樂手能力、更換指揮家。世界知名小提琴家安德烈.瑞歐(André Léon Marie Nicolas Rieu)創辦交響樂團時,先思考「觀眾為什麼想聽古典樂」,以人的需求為出發點看待問題。
他得出「音樂需要分享與交流」,要讓所有與會者感到愉悅、滿足,而不是只服務具備音樂素養的聽眾。因此他在 1987 年成立「約翰史特勞斯管弦樂團」,改變演奏方式從室內轉向室外展演,透過演出華爾滋圓舞曲讓參與者起身共舞,演出時加入雜耍、馬戲團元素,加深樂團與聽眾的連結。安德烈改變了樂團經營不善的窘境,他的演奏會每年創造 70 萬人次參與,至今音樂會 CD 銷量超過 4000 萬張。
在《尋找創新典範3.0》書中提到,企業可以用 3 個問句檢視開發新商模時,是否具備人文創新的精神: 先問使用者需要的用途是什麼,再問可能的產品與服務是什麼?先問使用者需求如何加以滿足,再問可能付費的客戶是誰?先問價值意義在哪裡,再問可能串聯通路與經營模式是什麼?
不再只賣一項商品,構建生態系提供多元服務
具備人文創新的精神,問對問題,接著是如何實踐和解決問題?吳思華表示,許多人文創新的案例都具備 4 個要素: 人文精神(humanity)、生態系(ecosystem)、樞紐(hub)和星群(asterism),意即人文創新 H-EHA 模式。 「人文精神」指的是發展一個新商模時,從使用者出發,深刻感受他們的痛點。但怎麼讓這件事情達成,需要布建「生態系」,以企業經營來說,就是你的產品要如何賣,或是你的解決方案怎麼擴及利益關係人(觀眾、員工、供應商)。
以豐田和鴻海的例子,豐田建置「編織之城」(Woven City)涉及更多利益關係人,需要跟政府討論營運模式、與電力公司協調充電樁設置。為了實現計畫,他們已經募集企業、研究人員進駐,第一期工程完工時,也會邀請銀髮族、親子家庭進駐,確保該城市的設施滿足所有人口的需求。對比之下,鴻海 MIH 的問題比較單純,找汽車供應鏈相關夥伴加入,組策略聯盟解決技術問題。人文創新的決策者需要有寬廣的視野,將思考範圍從自己公司、個別組織擴大到整個生態系統。而轉動、運行生態系的就是「樞紐」,他可能是構想的發起人、不同社群的連結者、協作制度的建立人。
吳思華表示,可以把樞紐想成一個平台,任務是讓每個參與者,也就是「星群」(asterism)都有舞台。套用安德烈交響樂的例子,安德烈就是「樞紐」,他會根據不同場地、主題,尋求優異表演的素人擔任「星群」加入演出,襯托每個表演者的特質。
問出更迫切的需求問題,找到潛力市場
企業該怎麼應用 H-EHA 模式?吳思華認為,數位轉型時,經營者很適合把 H-EHA 拿出來想一遍,過去數位轉型強調增加工作效率,未來數位轉型目的是要服務更多顧客,以人文精神驅動創新引擎,理解真正的客戶需求,回頭審視公司既有的服務哪些可以滿足、哪些無法企及,需要鏈結哪些資源來協助,透過這個過程布建更完整的生態系。
吳思華歷經 6 年解析人文創新的架構,完成《尋找創新典範3.0》一書後,他自己也不斷省思:未來是少子化時代,大學會變成什麼樣子?過去大家的答案是「大學要為 18~22 歲者服務」,所以學校應該退場。但如果應用 H-EHA 思維,就會問「人為什麼需要上大學?」最近 ChatGPT 崛起,大家都有與 AI 協作的需求,大學可以扮演這樣的角色嗎?如果大學可以滿足大眾的學習需求,學校轉型可能就有新方向。
企業如果遇到跟大學一樣的瓶頸,應該回頭審視:「是不是我問錯問題了,以致於我解決錯的問題,我要怎麼去問一個更符合人文精神的問題、人類更迫切需求的問題。」說不定,它會是個開拓新藍海的機會。
吳思華 profile
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創所所長、創新與創造力研究中心創辦人,曾任政大校長、教育部部長,現任政大科技管理與智慧財產研究所講座教授、台灣社企學會創新創業學會理事長。著作有《尋找創新典範3.03.0:人文創新 H-EHA 模式》 、《策略九說》、《知識資本在台灣》、《大學的蛻變:指南山下的創新實踐》等專書,和學術論文 60 餘篇;終身以探究創新理論與實踐策略為職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