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瑋瓊

利他的力量:鄭崇華的初心與台達經營哲學

敢於急流勇退、充分授權員工,是這家公司成功的原因!台達電鄭崇華的用人、決策之道


多年來,台達已被許多財經媒體和專家深入分析過,有人覺得台達是靠技術研發和品質追求取勝,有人認為是搭上電視、個人電腦、電動車等科技大趨勢。
儘管外界讚賞連連,其實,鄭崇華並不覺得台達有多麼「成功」。訪談時,直到幕僚拿出財報資料,他才驚覺,公司規模竟然這麼大了。甚至於,他也不吝分享台達因應市場趨勢變化而急流勇退的產品線或轉投資,如:和日商合作鎳氫電池的湯淺台達、生產太陽能板的旺能光電、光碟機與光碟片事業部門,以及液晶顯示器與背投影電視、電子紙等產品。
在業績高峰退出光碟市場
不同點在於,鄭崇華並不戀棧過去的成功和流行。
最佳案例就是之前一度火紅的光碟產業,台達光碟機事業部門曾締造年營業額破百億元的榮景,對當時整體業績還不到 300 億元的台達來說,貢獻度不言可喻。但,預判雲端儲存的趨勢即將來臨,經過討論和深入思考,鄭崇華最終還是決定壯士斷腕,在最美好的時刻毅然結束光碟機事業。
事後證明,這些決斷是正確的。
此外,若問鄭崇華台達的成功原因和創新祕訣,他總輕描淡寫地回答:「那些都是台達的員工做的,是他們厲害,不是我,」不居功的謙遜態度,跟其他霸氣十足的企業家截然不同。
用人不看學歷、充分授權員工
事實上,因為鄭崇華的充分授權,台達的確有一批勇於任事、奉獻專才的員工。前面提及的飛利浦線圈救火案,就是資深員工許美華的知名事績,後來更在大同生產 12PC 黑白電視機時立下汗馬功勞。出乎意料的是,當年只有中學畢業學歷的員工許美華,展現了高超的學習能力和敬業態度,因此獲得鄭崇華充分信任,成為得力助手之一。
「鄭先生不計較學歷,大膽用人,讓我有機會學到很多連大學書本都沒有教的經驗,」許美華感激地說。
在草創時期,就是靠這群如同家人般的員工,造就了台達成功的基因,因為大家都有很強的拚勁、而且不怕勞苦、對客戶的要求使命必達。所以鄭崇華始終認為,沒有不能用的人,重要的是「把人用在對的地方。」如果把人放錯位置,員工當然會離開,「就像你讓木匠去做泥水匠,做不好還怪他。」
最早在客戶端 RCA(RadioCorporationofAmerica,美國無線電公司)的王國興,更是鄭崇華十分佩服的工程師,他早年還在 RCA 上班時就常義務幫台達解決生產難題,後來也被延攬到台達一起打拚,成為備受器重的技術班底,替台達奠定電源供應器市場的深厚基礎。
多年後,王國興不幸因病辭世,鄭崇華到府探望家人,發現他家裡竟然有個小實驗室,連放假時間都在為公司研究、排疑解難。鄭崇華不捨地說:「他對工作真的很有熱忱!」
而當規模愈來愈大,想要持續培育人才、維繫創新能量的難度也愈來愈高。對此,台達先是在 2011 年參考 IBM 模式,導入新事業發展(New Business Development, NBD)制度,爾後於 2013 年成立台達研究院(Delta Research Center, DRC),帶領企業逐步跨入物聯網、智慧製造、高速運算、生命科學等全新領域,這些年替公司孕育出許多新商機,及早儲備未來的創新動能。
(本文出自《利他的力量》,天下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