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周刊 曹博凱

特斯拉連 6 度降價、通用踢走蘋果!電動車 2.6 兆「真金」藏在哪?下一個趨勢是?


對開車族來說,上車接上手機、連接蘋果(Apple)的 CarPlay 或 Google 的 Android Auto 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一眨眼的功夫就可以把手機的通訊、導航、音樂等功能跟汽車同步。
通用強推自家軟體
將拒載蘋果和安卓系統
但美國市占率最大的車商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4 月初做了個跌破市場眼鏡的決定,宣布未來電動車型不再搭載 CarPlay 和 Android Auto,而是由自家車載系統 Ultifi 獨占。
以市占較高的 CarPlay 為例,目前美國 98% 的新車都有安裝,為何通用要賭上跟廣大蘋果用戶作對的風險,也要強推自家產品?
通用看上的,是潛力驚人的車用軟體市場,拿下平台才能搶占先機,將軟體打造成新的營收引擎。
根據諮詢公司麥肯錫預估,車用軟體市場在 2030 年將達到 840 億美元(約合新台幣 2 兆 6 千億元),而軟體占一輛車的價值,也將從現今約 10%,提升到 30%。
蘋果早早就嗅到這塊商機,所以去年在開發者大會(WWDC)上宣布 CarPlay 將全面升級,從單純把手機延伸到車上,進化成跟車輛硬體全面結合的車載系統,舉凡冷氣、座椅,甚至儀表板,都可以透過 CarPlay 自己設定,並監測車輛狀況。奧迪、福特、本田、賓士、保時捷、日產等 10 幾家車商都列在首波搭載名單上。
這是蘋果進軍車市關鍵的一步,若能拿下車載系統的市占率,後續使用者自然會從蘋果的平台下載相關車用應用程式(App)。車廠的策略則是自己專心做車,把軟體交給像蘋果這樣的科技公司,也可藉此主打無縫接軌吸引消費者、鞏固市占率。
但車載系統決定用戶使用哪家的車用軟體,若一間車廠放棄開發自家的系統,或是被第三方取代,等於要把軟體這塊大餅拱手讓人。
特斯拉就是反對陣營的代表,始終未開放 CarPlay、Android Auto 引入自己的系統。
通用如今選擇跟上特斯拉的腳步,肥水不落外人田。為此,通用積極提升軟體實力,不僅自家的自駕系統 Super Cruise 已達免持方向盤、自動換道的程度,也廣邀軟體開發者使用自家平台開發 App。現在除了基本的車載娛樂、廣播、新聞,還有進階車輛狀態追蹤、車隊管理、路程規畫等功能一應俱全,已逐漸形成自己的生態系。
「這些功能無法透過 CarPlay 和 Android Auto 提供,必須由我們來創造、由我們來說服消費者這樣更好,」通用財務長雅各森(Paul Jacobson)對《華爾街日報》說。
2021 年時,約有 420 萬、占總數四分之一的通用車主願意為車用 App 訂閱服務掏錢,為通用帶來 20 億美元營收。
全球大廠降價不手軟
賣軟體、服務才是利潤來源
通用並非唯一參戰方,賓士、福斯等大廠也正在打造自家車載系統。車商紛紛加入軟體之戰的另一原因,是因為在電動車商群雄並起的時代,價格戰已經悄悄開打,要維持利潤未來只能靠軟體。
以特斯拉為例,今年已經 6 度調降美國電動車售價,累計降幅最高達 25%,第 1 季財報也不好看,獲利年減 24%,但執行長馬斯克卻不以為意,表示「獲利下滑也要繼續降價追求銷量」。
價格戰打得兇,但特斯拉的全自駕(FSD)服務可沒調降,於去年更是二度漲價,買斷價格從年初的 1 萬美元漲到 1 萬 5 千美元,這幾乎是 Model Y 三分之一的價格。馬斯克在近期的一場會議上說今年有望達到真正的全自駕,而那才是創造利潤的來源,「技術上來說,我們是現在唯一可以近乎零利潤的銷售車輛,但在未來透過自駕創造可觀收益的車商。」
摩根士丹利於 2021 年預估,若特斯拉的總銷量在 10 年內能按預期從 150 萬輛(編按:目前約 190 萬)增加到 3 千 5 百萬到 4 千萬輛,屆時特斯拉的軟體收入將超過硬體。
這也是通用的算盤,該公司目前正計畫打造「Netflix 等級」的訂閱帝國來增加營收。通用估計,2030 年時每年可從訂閱服務創造 200 億到 250 億美元的營收,約是現在的 10 倍。另一方面,去年 6 月通用最暢銷的平價電動車款雪佛蘭 Bolt 也降價了 6 千美元,以維持市場競爭力。
現代汽車也表示,未來約有 30%利潤會來自軟體服務,而旗下的電動車款 Kona 才在去年底調降 9%。這種車輛降價改推軟體的模式,正在各大車商間上演。
今天的車用軟體之戰,就像是當年的 iPhone 一樣,蘋果堅持自己開發 iOS,如今靠著獨占平台,截至 2022 年的 10 年內,手機銷售額雖然只成長 1 倍多,但軟體營收卻成長將近 4 倍、訂閱數成長 29 倍。雖然 iPhone 打造獨占平台的經驗,很難再有手機商能夠複製,但在電動車這個新戰場,也許值得車商賭上一把。
相關文章/
它營收破千億進逼統一超,還看不到天花板?什麼都做的「萬物企業」來了!momo 吞食效應全解讀
(本文出自商業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