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整理 李心平

第一共和銀行倒閉,由摩根大通收購!金融危機將重演嗎?


今年 3 月初以來,繼美國的矽谷銀行(Silicon Valley Bank, SVB)、Signature Bank 倒閉後,又一間銀行撐不下去!「第一共和銀行」(First Republic Bank)由於客戶與投資人信心不足,近期爆發擠兌潮,導致存款暴跌,5 月 1 日美國金融主管機關宣布接管該銀行,並由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 & Co)收購。
《彭博社》(Bloomberg)指出,今年第一季,投資者正以自疫情以來最快的速度出售手中的金融業股票、轉向持有現金。這到底是市場恐慌的過度反應、或是金融業將迎來危機的警告呢?
銀行業認為市場過度反應,美國金融體系已比 2008 年金融危機時強韌許多
根據《彭博社》報導,許多銀行高管與分析師認為,這是一種「反應過度」,因為金融系統其實可以妥善地應對壓力,且各國的央行已經介入、並提供了超過 2000 億美元的援助。
位於英國的銀行和保險控股公司 NatWest Group Plc 董事長霍華德戴維斯(Howard Davies)3 月 17 日說,瑞士信貸集團存在特殊問題,而外界可能無法敏銳地判斷這間銀行和其他銀行之間的差異,「整體而言,歐洲銀行業資本充足且富有流動性。」
RBC BlueBay 資產管理公司投資長馬克.道丁(Mark Dowding)也表示,雖然 SVB 和瑞士信貸的危機可能會使人們想起 2008 年金融危機的噩夢,但這次情況有所不同。「在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機時期,當時銀行受到的監管要少得多,槓桿過高且資本金不足。」且在 2008 年,美國還有次級房屋借貸危機,但是 2023 年的如今,銀行業的情況已經完全不同。
「投資者不信任感蔓延」可能才是金融業者最大的難題
且由於監管強度增加,現在銀行的體系比以前還要穩健。國際資本市場協會(International Capital Markets Association)高級顧問鮑勃.帕克(Bob Parker)告訴《CNBC》,如今的銀行將擁有更多的資本作為緩衝,與 2008 年相比,差異最大的地方在於銀行的槓桿比率(leverage ratios,監控銀行抵禦風險程度高低的指標),「如果你看看全球前 30 或 40 家銀行……槓桿很低、流動性高。今日金融體系的風險遠遠低於過去 20 或 30 年。」
但許多人認為,投資者的不信任很有可能蔓延,所以政府單位應該要盡快做出更多舉措。
美國億萬富翁投資者、對沖基金公司管理者比爾.阿克曼(Bill Ackman)在其 Twitter 上寫道,他擔心人們對於金融風險的恐慌會失控,並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而當市場出現信任危機時,半吊子的措施是行不通的。
瑞士國家銀行(Swiss National Bank)理事會主席托馬斯・喬丹(Thomas Jordan)也表示,2008 年金融危機與當前金融業情勢都凸顯了信心的重要性,最近的歐洲銀行業的動盪就和市場「缺乏信心」大有關係。
聖加侖大學(University of St. Gallen)企業金融學助理教授斯特凡諾・拉梅利(Stefano Ramelli)也說,對系統的信任和信心是「金融業的基本法則」,「銀行最重要的資本是客戶和投資人的信任。如果失去信任,那麼任何事情都可能發生。」
也就是說,即使如今的金融體系比過去還要穩健,但倘若市場信心不足,金融業的危機還是可能會進一步擴散,如何穩固客戶和投資人的信心,是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