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撰文 高季芃

會抓老鼠的就是好貓!李彥良接班忠泰,怎麼在建築業造精品、吸引大師跨國合作?


今(2023)年 4 月底,忠泰集團旗下的「NOKE 忠泰樂生活」商場,在台北大直試營運,為建設起家的忠泰集團,立下了新的里程碑。
同樣一塊地,可以拿來蓋成辦公大樓,這最簡單,獲利也最快,「可是我覺得有點可惜。我想建立一個平台,和想認識的、做得很好的一些經營者和創業者,建立關係。」忠泰集團副董事長李彥良說明了涉足商場的初衷。在商場裡,「我們想建構、提供消費者和客戶更多生活的可能性。」
對李彥良來說,自 1994 年進入父親李忠義創辦的忠泰建設,一路走來,「我們現在做的,比較不像是單純做建築行業,而是在創造一個美好生活的新生態系。」因此,你可能是忠泰豪宅建案的客戶,也可能是忠泰生活事業旗下餐廳、咖啡廳或花店顧客,更可能是在 2022 年《挑戰 —— 安藤忠雄展》的觀眾。
「很多人說我像文青,」但是李彥良笑稱自己「其實是生意人。我必須先是生意人,才有資格去當文青。」換算成數字,營利愈多,可投入非營利事業的金額或比例就愈多。
而父親之所以放手讓他改造組織文化,拓展事業版圖,也是出於他是「會抓老鼠的貓」。「要把該做的幾個基本,做得比別人好:賣得比別人快,售價比別人高、蓋的品質比別人好。⋯⋯這樣大家會覺得,你愛玩去玩,房子賣好就好。」
於是,李彥良愈玩愈國際化,持續累積與各國知名建築師、設計師或藝術家的合作經驗,終於連香奈兒(CHANEL)前設計總監卡爾.拉格斐(Karl Lagerfeld)或日本建築師安藤忠雄等大師中的大師,也加入創意行列。「這幾年,在建築領域,要找人合作,好像比較沒有被拒絕過。」
隨著事業邊界日漸延展,李彥良現在每天只睡 4 小時。朋友笑他,「幹嘛沒事找事做,把自己弄得那麼忙?」這可能跟他「自找麻煩」的性格有關。「人本來應該很安逸的,可是我就會一直找些危險的事情來做,就像走在懸崖邊緣、快要跌下去的感覺。」一旦克服了危險,似乎自己就又成長或進步了。
打造房地產界的精品品牌,設計得漂亮,品質也要夠好
Q:進入忠泰快30年,如何走出自己的路?
A: 早期的建設公司比較像營造廠,而非開發商。開發商是對土地有想法,大部分建設公司主要是蓋房子,就交給代銷公司包裝銷售,從設計、施工到行銷,都很封閉和保守。現在建築業的遊戲規則已經大不相同,非常開放多元。
以前為了省成本,每個建案都用同一塊磚,這個案子沒用完,下次還可以用。我進公司第一件事,就是花幾年換掉那塊磚,這是一個轉捩點。再來是導入台灣的設計師,我不是一下子就跳到跟國際大師或團隊合作的。
以前的建案是建築師把設計全部做完,可是建築師怎麼可能每樣東西都能做好,我就找了很多設計師,各自負責庭園景觀、外觀、燈光,室內設計等,過程很辛苦,也花了一段時間。
Q:怎麼設定公司的品牌定位?
A: 我希望能在建築這個領域,打造出一個精品品牌。精品來自 2 個基本元素:精工和品味。我很喜歡寫公司的 slogan,那個階段就喊出「日系精工,國際視野」,開始大量跟日本營造廠合作。第一個案子就是「輕井澤」(2000 年),也是台北大直豪宅的代表作。
跟日本營造廠合作,不是發案子給他們而已,而是一起做 joint venture(聯合承攬),一個工地裡面,所長是日本人,副所長就是我們營造廠的人,請日本人手把手帶著我們。等於是繳學費,學習好的 know-how。
跟日本業者合作,提升了我們整套施工規範和品質,經過不斷地檢討,很多工程(像防水、機電等)都已經更新到第 8 版、第 9 版,甚至十多版。我們落實的是「說寫做」:除了口語說,還要寫下來,最後真的可以照著做出來,一切都要標準化和明文化。為了精準落實,所有施工規範都要有:文字、圖說、照片和錄影。蓋房子不是只是設計得漂亮而已,還要把他認真做出來。
後來我們開始跟世界各地的人合作,我又寫了一個「世界的忠泰」的 slogan。我喜歡喊口號喊大一點,給自己一個壓力,做每件事就要考慮自己搆得上、搆不上那個名字。
Q:輕井澤建案,算是生涯的重大里程碑?
A: 其實輕井澤的預售慘敗,真的。那時候景氣不好,內部也有很大壓力,覺得「不可行吧,你就愛花大錢找日本人。」幸好我們的企業文化就是一旦講出去,跟客人承諾了,即使賣不好,幾個客人而已,還是要完整做出來,沒有為了省成本而妥協。雖然當時造價在台灣算是一等一的高,可是成屋以後,就「哇!一下子賣光光!」
有一段時間,我們的方程式就是:找國外的建築師和營造廠合作。可是不會每個案子都這樣,成本太高,我們總會在藝術、庭園、燈光等不同層面,跟國際設計師建立連結,保持每個案子都有國際視野。
我也經常觀察同業都處在哪個位置上、有哪些強項,我們跟同業之間的距離又是什麼,怎麼往他們那邊靠近。我一直跟同仁強調兩件事,一個是學習,看見別人的優勢;另一個是改善,不斷檢討,願意把自己原來的東西改掉。
我的個性是永遠覺得自己不夠,要跟別人學,如果你覺得夠好了,就是你已經到頂了,接下來只能走下坡,這會讓我「細思極恐」。
從時尚和藝術汲取文化養分,延展建築美學的想像和邊界
Q:如何落實「精品」品牌的定位?
A: 有一個東西對我影響有點大,2002 年左右,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開始跟日本藝術家村上隆合作(已於 2015 年結束合作關係)。坦白說,剛開始看到 LV 經典包或產品上面,出現櫻桃或櫻花,我覺得好醜,可是也注意到,當一個品牌握有發言權,美醜是由品牌定義的,我覺得醜,變成是我不懂。
對我來講,精品業也是企業,跟建設公司做生意一樣,應該錙銖必較,可是他們為什麼跟藝術家合作?藝術家又能夠對精品品牌帶來什麼養分?為什麼精品在時尚、設計之外,還要透過藝術去創造出文化氛圍或發言權?我想了解背後的運作機制,思考能不能把它運用到建設公司上產生改變。
從那時候起,我開始跟設計師、藝術家、藝文單位合作,試圖理解這背後的一股無形力量。套用到建築上,有好的施工還不夠,如果設計很平庸,沒辦法產生更鮮明的意象或影響力。我第一次操作跟時尚合作,是找到日本建築師青木淳(建案:忠泰華漾,2009 年),他是 LV 全球旗艦店的設計師,也開啟了之後跟許多國際級設計師的合作(包括:團紀彥、安藤忠雄等)。
Q:如何爭取國際級大師合作?
A: 其實我們已經過了相對難的時期,一開始真的都很難,可是你說服了第一個,說服第二個就比較簡單,因為第一個合作案之後,我就建立起一個 credit。譬如說,我跟安藤忠雄合作,其他建築師有什麼好拒絕我的?
可是換了一個行業,就又要重複同樣的過程。我們去接觸卡爾.拉格斐(Karl Lagerfeld;CHANEL 設計總監,於 2019 年過世,建案:忠泰老佛爺,2016 年),就比較難,根本不理我們。可是我就一直聯絡,一年後他終於回信說,「你們到底想幹嘛?」之後又談了一年多。等於說,我去他巴黎的辦公室,跟他簽約時,已經是第一次聯絡之後的 2 年半。
我特別喜歡找人做他沒做過的事,找拉格斐設計服裝,對他來講沒意思,可是找他做建築,就有點意思。找大師合作,要提出他沒機會做、但他很有興趣的事比較容易,找他合作本來就擅長的東西,反而比較不容易。
我們其實就是在做生活,這些人物的生活肯定很精彩,我想請他把心目中的精彩生活帶來台灣。透過跟他的合作,把我們對於建築空間的想像,擴大到不一樣的境界。
Q:不會害怕被拒絕?
A: 都沒有。你就想說,我想看到誰、欣賞誰,就去聯繫,頂多你不理我而已,我可以找下一個。我還有一個談的方式是,我想做一個跨界合作,就跟中國當代藝術家周春芽說,我跟西班牙的設計師 Jamie Hayon 合作,你要不要?我也跟 Jamie Hayon 講說,我是跟周春芽合作,你要不要?
其實,在爭取國際合作時,還是一個慢慢累積、一個加一個的過程。而且我們也不只是跟國外建築師合作,我們和國際藝術家的合作也非常多,各行各業的,他們都有一定的世界知名度,這對我們都有幫助,印象中這幾年好像比較沒有被拒絕過。
Q:嘗試新事物或改變,有受到阻力嗎?
A: 我們在「明日博物館」推出的第一個展覽(theFLOWmarket,2007 年),是由丹麥設計師 Mads HagstrØm 創造,有一句 slogan 是,「如果想改變遊戲,你要先學會跟著玩。」對當時的我來講,這句話滿重要的,因為很多年輕人進到企業,會覺得什麼東西都很老派、什麼東西都不行,想改,又人微言輕。所以,我們能做的,就是我在你的遊戲規則裡,做得不比你差、甚至更好,我就能夠取得改變的發言權。
對企業來講,我多年的經驗是,「黑貓、白貓,會抓老鼠的就是好貓」。你要怎麼搞都沒關係,但是要把該做的幾個基本,做得比別人好:賣的比別人快,售價比別人高、蓋的品質比別人好。這樣在每個案子裡,都可以玩不一樣的東西,大家會覺得,你愛玩去玩,把房子賣好就好。
營利、非營利事業共存共榮,有意識地去做有影響力的事
Q:現在父親(董事長李忠義)已經完全放手授權?
A: 算是,因為他覺得我是會抓到老鼠的貓(笑)。所以很多人說我像文青,但我必須先是生意人,才有資格去當文青,這很現實。這樣講好了,我想把營利極大化,可是我想把那個營利,全部拿來做非營利、好的事情。身為企業,當然要賺錢,可是我更想做的,是能夠影響人或幫助社會變得更好。
生活本來就有很多面向,就像人會工作、賺錢,也會做志工,追求心靈滿足。蓋房子是物質性的,可是還有很多是精神性的,不管是基金會、美術館、藝文活動或商場,我期待能夠兼顧,這是「比例」問題,不是「是非」的問題。像我們辦安藤忠雄展覽,花了 4500 多萬,企業「不夠會賺錢」或「太愛賺錢」,都不會去做這件事。我們認為該做,把它成功、漂亮地辦出來,最後財務上還打平了。
Q:如何看待營利/非營利、本業/非本業的關係?
A: 很多企業老闆在宗教、慈善或教育上捐贈,毫不手軟。我們比較想要有意識地、有道理去做一些事,而且能夠推動一種想法。所以我們選擇跟本業有相關的事情慢慢去擴,原因也很簡單,這樣我們才能利用本業的資源,達到魚幫水、水幫魚的效果。
對我來講,我們現在在做的,是在創造一個美好生活的生態系,因為建築或建設的本質,就是在販售對於未來生活的期待跟想像。所以我們從蓋房子,延伸到室內設計、裝潢翻修、營建物業,再進到代理或引進家居用品品牌,創造一個平台,讓消費者有更多選擇性。至於花店、咖啡店、餐廳乃至於開商場,還是回到生活兩個字,就像透過不同的事情,拼出一個豐富、美好的生活拼圖。至於基金會部分,則是有多少能力,做多少文化藝術活動,做得專業到位。
Q:從住宅、商辦、到生活、美學,事業版圖不斷擴大?
A: 我每天大概只睡 4 個小時,其他的時間都在工作、閱讀、思考。我必須很有意識地去理解,到底為什麼要做這件事、那件事,否則只要做建設就好了,我為什麼要這麼累?建設這個行業,或許有人覺得傳統,可是當你「不想悶」的時候,它可以給的資源實在太大了,從設計、規畫、行銷,你有想法跟沒想法,落差很大。無趣跟有趣、安逸跟危險之間,都是個人選擇。我常常得讓自己有一種危險感,好像走在懸崖邊緣,快要跌下去的感覺,可是我又會想去克服那個危險,某個程度上,會覺得自己好像又成長或進步了。
在這個時代,沒有進步,就是會被淘汰掉,保持憂患意識很重要。
Dos
1|蓋房子不是只是設計得漂亮,還要把它認真做出來。
2| 施工規範一切都要標準化和明文化。
3|看到別人的優勢就去學;也要不斷檢討自己,願意改掉原來的東西。
Don'ts
1|營利和非營利是比例的問題,不是是非的問題。
2|有好的施工還不夠,如果設計很平庸,沒辦法產生更鮮明的意象或影響力。
3|本業肯定不能做得不好,賣得比別人差,就沒什麼好講的。
李彥良
1971 年生,輔仁大學經濟系畢業。1994 年加入忠泰集團,歷任忠泰建設總經理室特助、忠泰建設常董,2016 年升任集團副董事長。2000 年攜手日本中鹿營造在台北大直推出豪宅案「輕井澤」,打開忠泰知名度。目前為忠泰集團副董事長及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
忠泰集團
1988 年由李忠義成立忠泰建設,專注於土地開發案、營造,之後集團延伸至商場、商辦、文化領域、新型態社區,資本額 15 億元。旗下有多個公司,包含忠泰建設、義泰建設、忠泰營造、築內國際空間等。2007 年成立忠泰生活開發、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2019 年成立忠泰商場事業。2023 年在台北大直開設 NOKE 忠泰樂生活商場,跨足餐飲、運動等多元事業。2021 年推案量 116.9 億、2022 年推案量 98.8 億、2023 年推案量 104 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