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商務 Ariel Chang

泰勒絲演唱會帶動 50 億美元商機!唱片產業式微,她靠音樂的「互補產品」吸金


美國知名女歌手泰勒絲(Taylor Swift)於今年 3 月開始,從美國啟動其「時代巡迴演唱會」(The Eras Tour),她所到訪的每個城市,都有萬千粉絲為其瘋狂,不僅當地飯店房價飆升,也帶動觀光效益,市場調查公司 QuestionPro 預估她的演唱會將產生 50 億美元的經濟效益。
美國大學(American University)娛樂商業學程負責人西姆森(John Simson)指出,此現象是一種「音樂觀光」,粉絲們為了見上偶像一面,願意買機票、飛越國界。
事實上,千禧年過後,隨著網路發展成熟,音樂產業即面臨數位下載的挑戰,近十年又因為無線網路與智慧型手機的普及,串流音樂平台成為主流,唱片產業逐漸被視為「夕陽產業」。泰勒絲是如何在聽眾使用習慣快速流轉的洪流中,始終站穩腳步,並且不斷收穫廣大粉絲?
將演唱會作為「互補商品」,不斷強調個人音樂色彩
在音樂產業中,歌手除錄製唱片外,還必須有可以拿來銷售的獨特商品,經濟學家稱之為「互補商品」,它可以是周邊商品、聯名商品,或其他產業的副業等等。《The Verge》分析,與泰勒絲同期的許多藝人都是透過音樂以外的互補商品賺錢,像是時裝品牌、餐廳等,而泰勒絲則始終致力於歌曲創作和音樂事業,她最強而有力的互補商品,就是「演唱會」。
正如英國搖滾音樂家大衛.鮑伊(David Bowie)曾如此說過:「音樂將變得像水電一樣方便可用。你們要做好不停去巡迴演出的準備,因為這可能是唯一有個人色彩的東西。」
泰勒絲的音樂與愛情、生活息息相關,她的歌曲讓歌迷們感同身受,「它讓人感覺到,泰勒絲跟所有一般人一樣,有愛有恨,有幸福也有低潮。」一名藝術與娛樂類助理編輯如此評論道,透過現場演出,泰勒絲即能將這樣的感染力傳達給聽眾。
「人們看到,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替代泰勒絲的演出,他們真的很想看到她的現場表演,」在加州大學河濱分校開設「搖滾經濟學」課程的經濟學助理教授斯隆(Carolyn Sloane)表示。《華爾街日報》指出,泰勒絲的巡迴演唱會,預計將成為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巡迴演唱會,總收入有望超過 10 億美元。
並不是高高在上的明星,多角化經營粉絲關係
泰勒絲很早就透過社群媒體在網路上培養自己的粉絲群,先是 Myspace,然後是 Tumblr,最後是 Instagram 和 TikTok,運用這些自媒體,她能即時與粉絲互動;她也透過回覆、點讚、轉發粉絲的貼文,與粉絲建立直接而真實的關係,「這類內容的發布和互動,其宣傳效果和勾起粉絲的情緒,是任何其他廣告都做不到的。」專攻青少年行銷的行銷公司 MRY,其執行長布里頓(Matt Britton)解釋。
長時間維繫雙方的互動,便讓粉絲對她的日常生活和活動更加投入,就像泰勒絲是他們的朋友一樣。「她利用社群與粉絲建立真誠的連結,在很多方面重新定義了當代音樂產業。」泰勒絲的唱片公司和發行商環球音樂集團執行長格蘭奇(Lucian Grainge)說。
這樣的關係,讓粉絲不僅願意花大錢,只為搶到珍貴的演唱會門票,也會因為演唱會費心打扮,大肆購買周邊商品。QuestionPro 調查發現,泰勒絲的粉絲平均替一場演唱會花費約 1,300 美元,包括門票、治裝、周邊商品、飲食和旅遊費用。
或許在串流平台當道的現代,買 CD、聽 CD 的人會愈來愈少,但是與時代共進、與人心共鳴的流行音樂,仍會以各種形式存在。「泰勒絲透過各種歌曲創作與粉絲互動,成功表達自己,」紐約大學斯坦哈特分校音樂商業專案主任米勒(Larry Miller) 認為,「反覆證明她是一個忠實的說故事者和極富創意的藝術家。」
資料來源:GlobeNewswire、The Suffolk Journal、The Verge、CNBC、The Wall Street Journal
(本文出自未來商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