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 Management > 生產與供應鏈
feature picture
shutterstock

中美貿易戰怎麼打起來的?曾經互助互惠的盟友,友好關係從這時期開始變了調

2024-04-29 整理・撰文 尤韻蓉

「不能讓中國繼續強暴我們國家!」這是 2016 年美國總統候選人唐納.川普(Donald Trump)高呼的口號。他主張貿易逆差讓美國人失去工作機會,誓言修理這個當時美國的第一大進口國。被選民送入白宮後,他祭出一連串制裁,引發中國回擊,開啟中美貿易戰,也為中美關係帶來巨大改變。

延伸閱讀:升息、戰爭導致客戶砍單,只能自認倒楣?時碩工業靠 2 招降低大環境衝擊

「中國製造、美國銷售」模式,曾是中美關係的黏著劑

時間回到 1970 年代,中國與美國曾經是彼此友好的盟友。鄧小平上台時主張市場經濟,活絡與美國的關係,到了 2001 年,中國準備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當時美國總統比爾.柯林頓(Bill Clinton)看準中國擁有世界 1/5 人口的市場,大力支持該國加入全球貿易體系,也為中國打開成為世界工廠的大門。

這個工廠的大客戶就是美國,隨著彼此的貿易交流愈來愈頻繁,對雙方的經濟都產生了正向影響。《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指出,中國的便宜商品讓美國家庭更能負擔,促使 2000年~2007 年間,美國家庭的平均消費能力提高了約 2%,在 2004~2015 年間,中國商品也使美國物價指數每年下降 0.19%。

對中國而言,美國作為最大出口國,為它帶來大量收入,根據美國貿易代表署(Office of the United States Trade Representative)數據顯示,光是 2022 年對美國的出口就為中國帶來5629億美元。中美雙方互助互惠,經濟歷史學家尼爾.弗格森(Niall Ferguson)還曾用「中美國」(Chimerica)一詞來描述這兩國間的緊密關係。然而,後來關係卻逐漸變調,從緊密轉為緊張。

中國崛起動搖美國地位,友好關係變調

從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在經濟與政治上都主導世界的走向,隨著中國勢力茁壯,這個地位開始動搖。根據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U.S. News & World Report),2001~2018 年間對中國的貿易逆差,造成美國流失了 370 萬個就業機會。同時,在習近平的帶領下,中國採取「大國外交」政策,爭取夥伴合作、參與國際事務,最具代表的就是習近平在 2013 年提出的「一帶一路」政策。

《全球新版圖》解釋,中國透過基礎建設、投資與能源運輸等,將歐亞大陸串聯起來,增加中國對其西邊國家的影響力,以制衡美國。在政治上增加影響力,加上經濟起飛,中國在十幾年間躍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50全球政治經濟新局勢》作者哈密斯.麥克雷(Hamish McRae)預測,在 2030 年左右,它將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

世界舞台上,一山不容二虎。美國政治學家格雷厄姆.艾利森(Graham Allison)就曾以「修昔底德陷阱」(Thucydides's Trap)形容這樣的關係,指的是當一個新興強國崛起,威脅到現今強國的地位時,雙方很可能爆發戰爭衝突,而他認為中美正走在這條路上。對中國的不安也協助了高喊打擊中國的川普,在 2016 年當選總統。

早在當選總統前,川普就對中美貿易逆差十分不滿,也曾表示中國加入世貿組織(WTO)是「史上最大規模的就業機會盜竊行為」。《一本書讀懂地緣政治學》指出在他上台後,2017 年以中國侵害美國的智慧財產權為由,下令依據《美國貿易法》的 301 條款對中國展開調查,隨後向中國實施懲罰性關稅,對價值約 600 億美元的中國進口產品課徵 25% 關稅,中國也以相同稅率回擊,中美貿易戰就此展開。

除了對產品祭出制裁外,貿易戰也延伸為對企業的制裁,2018 年美國以中興通訊違反向伊朗出口設備的規定為由,重罰這個中國第二大的電信設備製造商,禁止美國企業向其銷售零件,後來中興通訊認罰 10 億美元並改組管理階層,達成和解。

延伸閱讀:食衣住行變貴了,竟是遠方的俄烏戰爭造成的!一圖看懂:戰爭離你有多近

祭出關稅、貿易制裁,供應鏈去中國化、親美國家受惠

此後,雙方的炮火就一來一往,最後美國對中國的關稅擴大到價值 2000 億美元的商品。總共經歷了 13 輪的談判,2020 年華府才與北京達成第一階段貿易協議,中國承諾在 2 年內向美國進口總額 2000 億美元的商品,美國則同意調降部分商品的關稅,貿易戰才暫告一段落。

在這期間,關稅範圍持續擴大,讓擁有中國供應鏈的廠商擔心掃到颱風尾,紛紛布局更多產地。《紐約時報》在 2022 年指出,蘋果將 iPad 生產地轉到越南、微軟(Microsoft)的遊戲機 Xbox 也改從越南發貨、亞馬遜(Amazon)則改到印度生產 Fire TV。《富比士》(Forbes)報導,2023 年蘋果將部分 iPhone 製造轉向印度;《日本經濟新聞》報導,比亞迪(BYD Auto)董事長王傳福在 2023 年訪問越南,暗示純電動汽車(EV)製造可能轉往該國。

這也使與美國友好、鄰近的國家受惠,像是越南、墨西哥等,例如零售商沃爾瑪(Walmart)過往都向中國採購制服,2022 年轉向墨西哥購買,2023 年該國首度超越中國,成為美國最大進口國。

拜登上任後維持鷹派做法,聯合盟友,用晶片鎖喉排擠中國

曾受惠於中國製造的廠商卻再也笑不出來,原以為在喬.拜登(Joe Biden)當選美國總統後,也許中美關係有所轉變,但事實證明,拜登政府相較於川普時期,對中國的強硬態度有過之而無不及。拜登就任後,先是維持之前對中國的關稅,也因為人工智慧的發展,將關注焦點從貿易戰轉向科技與晶片戰爭。

《晶片戰爭》作者克里斯.米勒(Chris Miller)分析,過往中美兩國在晶片製造上,存在緊密的供需關係。中國向美國購買晶片,製造成電子商品後,再銷往美國,而美國也需要中國廣大的消費市場。但這樣的模式也讓兩國發現過度依賴彼此的問題,美國擔心中國會在晶片動手腳,讓機密外流,而中國害怕失去美國的技術。川普在位期間就將晶片納入課稅項目,到了拜登時期,人工智慧議題火熱,讓華府更積極防禦晶片產業。

2022 年到今(2024)年,華府祭出一連串針對晶片的限制,包含禁止部分晶片與晶片製造設備出口到中國、限制美國企業投資中國的晶片、人工智慧領域。此外,在 2022 年通過《晶片與科學法》(CHIPS and Science Act)提供企業共 527 億美元以強化晶片研發。防守與攻擊同時進行外,美國還號召盟友一同加入,要將中國排擠在晶片供應鏈之外。包含日本、荷蘭等都在 2023 年宣布,限制出口晶片到中國。

不甘被排擠,中國封殺美國最大記憶體晶片製造商美光科技(Micron Technology),也限制製造晶片的關鍵礦物出口。儘管祭出懲罰、每年投入數百億美元發展,BBC新聞(BBC News)分析,中國的晶片製造技術還追不上台灣、美國等國家,因此被孤立後,情況會更加困難。

米勒表示,中國能做的可能是努力發展自己的晶片產業。在中美對晶片的競爭下,會導致半導體生態圈分裂,一邊以中國為焦點,另一邊是其他國家。企業的供應鏈常態不再是中國製造、美國銷售,未來將分成兩條路,企業很有可能要被迫選一條路,想要同時從兩國獲益愈來愈困難。

075中美貿易戰在打什麼?從關稅延燒到晶片的一仗
經理人
077得晶片者得天下,3 面向了解中美晶片攻防戰
經理人
繼續閱讀 策略 製造業
相關文章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