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 Business > 經營策略
feature picture
侯俊偉攝影

企業跟競爭對手合作,有時利益更大?政大企管系教授解答「競合」的藝術

2024-05-30 採訪・撰文 吳美欣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競合(coopetition)這個字,一開始是由實務界提出,因為看到商業又競又合的現象,所以把 competition(競爭)跟 cooperation(合作)這2個字合在一起,形成了coopetition這個新詞,」

長期研究競合關係、並獲得台灣知名管理期刊《管理學報》「年度最佳實用價值論文」的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教授彭朱如表示,近幾年商業競爭變化快速,競合策略也較為人重視。

所謂競合,指的是在競爭中合作,在合作中又有競爭,競爭與合作是並存的現象。「2008年金融海嘯,大家注意到世界局面高度競爭、環境變化很快速,同時企業也透過合作的方式,在擴張自己的版圖,」彭朱如指出,在早期,競爭與合作在策略管理的研究領域中,是不同的研究領域。

直到1996年,學者亞當.布蘭登堡(Adam Brandenburger)與巴里.內勒巴夫 (Barry Nalebuff)撰寫了《競合策略》,把「競爭」與「合作」的概念結合起來討論,競合關係才出現新的想像,不過相關研究不多,是到近年,競合策略才真正被廣泛注意。

延伸閱讀:一個衝動,卻救了一間公司!巴菲特的 3 大改革,讓波克夏從瀕臨破產到市值近兆

大家意識到,當環境變動性愈大,企業彼此的關係就起了變化,原本的合作者有可能變競爭者、競爭者有可能變成合作者,競爭跟合作之間的界線會愈來愈模糊,國際著名策略管理學者陳明哲老師,也提醒學者要「trans paradox」(超越矛盾),應該用更中庸的立場,重新看待競爭與合作,彭朱如也在2009年發表第一篇有關競合關係的研究,探討企業如何管理過程中的動態變化。

「有些人會問,為什麼要去跟競爭者合作?」還有書籍形容,與競爭者合作無異於是與「敵人睡在一起」(sleeping with your enemy),但好處是,大家可以合作「把餅做大」,先把市場做起來、再來競爭分資源,雖然原本是競爭者,但是合在一起,市場力量會變大,這就是與競爭者合作的主因。

為何與競爭對手合作?一起把餅做大,再競爭分資源

另一個常見原因,則是基於資源交換,「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就近觀察,比較能知道敵人在做什麼,」譬如企業要採購相同原料,就可以聯合採購,這個做法就屬於同質性資源合作。除了同質性資源外,也會有異質性資源,因為從資源稟賦(指企業擁有的各種生產要素,包括勞動力、資本、技術等)來看,沒有企業的資源會一模一樣,勢必會有不同,因此有機會促成合作,譬如A企業通路強、B企業研發強,就存在合作空間。

像是美利達跟巨大,在2003年組成A-Team,就是因為中國低價自行車崛起,雙方想聯合往高階市場進軍,因此透過聯盟合作甩開競爭對手。在A-Team裡面,他們互相學習競爭模式,譬如你投入研發、我也投入研發,你贊助車隊、我也贊助車隊,但是在市場終端也會做出區隔,像是早期巨大的主要通路在荷蘭、美利達在北歐,前者強項是公路車、後者是登山車,競爭性行動(competitive action)就會不一樣。

競合有時分、有時合,進退動態像舞步

「之所以能夠區隔不一樣,其實也是基於彼此有合作、互相信任,會認為不要去踩到對方的線,」彭朱如指出,這種合作屬於心理契約,早在組成聯盟前,自行車業者就經常有非正式的交流,基於彼此的默契,聯手建立台灣自行車的競爭力,所以在競合關係中,很重要的關鍵在於合作目的,「並不是說一個競合關係一定要長長久久,要看的是不同企業合作,彼此的績效到底有沒有變更好。」

在競合過程中,如果外部環境處於成長爆發的狀況,表示市場還有很多空間,這時候雙方壓力就不會那麼大;如果相對飽和,競爭的力度就會比較強烈。可以說,有不少內外部因素,會影響競合關係,要如何管理過程中的動態變化?

彭朱如以代工廠轉做品牌為例,代工廠跟品牌客戶,原本是合作關係,但是要自創品牌,就等於在合作關係中,加上競爭的元素,最後可能要與品牌客戶變成競爭關係;你需要品牌客戶的資源,可是又不希望品牌客戶抽掉訂單,造成你無法發展新事業,「一退一進之間,你要去拿捏、免得被它掐死,等於就是像在跟他跳舞了。」

如果只從競爭的觀點,要對競爭者發起攻擊,最好不要讓對手知道,對手看不到、自然就不會反擊。但在競合關係下,要同時考慮到「競」跟「合」,不能只考慮單一方面,所以要從對方的角度去思考:他從合作中得到什麼好處?會不會因為我做這件事情,讓他的好處減少或增加?以及這件事情,對他有沒有產生競爭的威脅或損失?

降低反擊動機、提高回擊成本,競爭同時更緊密合作

「簡單來講,你要穿上對手的鞋子,先去為他想,他的代價到底是什麼?」如果競爭會有損失,而且原本的合作的好處又降低,品牌客戶一定會想辦法反擊;如果競爭損失與合作好處同時增加,客戶也會觀察,到底哪個多、哪個少;除非於客戶沒有損失,且合作好處還變多,客戶才會完全沒有反應。

因此,代工轉品牌,首先要弱化品牌客戶的反擊動機。在展開階段,要避免客戶覺得被背叛,一開始就開誠布公,主動告知自己有品牌發展計畫,並且做出承諾,例如代工業務與自有品牌業務會區隔開來,有各自的研發、生產,不會踩到對方的線。

再來,要主動區隔,譬如品牌客戶主攻高階市場,代工廠就不做高階的產品,客戶的通路在北美、你就經營歐陸市場,來避免與客戶的貼身肉搏。

延伸閱讀:鴻海 YouTube 曾被張忠謀說沒志氣⋯⋯共事 18 年,蔣尚義向半導體教父學到的4件事

光是這樣還不夠,最好還要能加強與客戶的合作,增加依賴,以提高對方的回擊成本。譬如,因為採購規模變大、成本降低,就可以用更低的採購價,回饋給客戶,或者順道協助客戶的物流等等。提供品牌客戶一些特殊資源,讓他們知道,其實代工廠也有很強的資源優勢,以後他們要發起攻擊,代工廠也未必是省油的燈;也因為實力堅強,品牌客戶也必須倚賴代工廠,共存共榮。

彭朱如認為,不論是在競爭中合作、或者在合作中競爭,都是競爭與合作並存,重點在於領導者的眼光,是否放得長遠、以長期導向經營企業,而非著重眼前的利益。

她曾研究生技產業的競合,發現經營者愈長期導向、採取的競合行動愈多、公司績效表現也愈好,競爭行為包括發表新產品、進入新市場,合作則像是跟別人組成聯盟、成立合資公司等等,由於生技產業研發製藥的過程很漫長,不確定性很高,而透過競合策略,能降低風險、提升經營效率。

從東方哲學陰陽的觀點來看,「競」代表陽剛的一面,屬於陽面,「合」代表是柔和的一面,屬於陰面,所謂的陰生陽、陽生陰,競爭激烈後必走向合作、合作久了也會走向競爭,「競合裡面的合作所得到的好處,大過於競爭所造成的損失,這段競合關係不就值得了嗎?」

145開誠布公讓對手了解誠意,提供好處增加談判力
經理人

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教授 彭朱如

政治大學管理學博士,曾任政大商學院副院長,現為政大企管系教授,專長為策略管理、競合策略,曾多次獲得校商學院教學優良、特優獎。

繼續閱讀 策略
相關文章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