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撰文 盧廷羲

貸款 3000 萬買下公司!嘉澎塑膠二代:不能把上一代的心血拿去賭創新


嘉澎塑膠執行副總王政彥,從小就看著父親經營公司,家裡做抗酸鹼塑膠管材,這個產業環境變動小,幾個同業瓜分掉市占,使他們的成長空間有限,「幾年前,我有一種待在夕陽產業的感覺。」
2016 年,父親身體不佳,由王政彥、冉祥蕾(執行總監)夫妻接手經營,2 人重新整頓公司,王政彥掌握業務方向、冉祥蕾負責人資,2023 年營收 2.4 億元,是接班以來的 3 倍。
貸款 3000 萬向父親買下公司,強化 ownership
王政彥說,父親在他大學就曾主動談論傳承話題,「他說接班就像開公車,小司機得提早在旁邊學,老司機突然病倒了,才有人繼續開。」他們觀察,許多傳產交棒不順,都是二代想做事、一代不放手,導致可用資源不足。
因此,王政彥 2016 年與銀行貸款 3000 萬元,主動向父親買下公司,在財務上獨立自主,「至少不會變成上一代的心血,被我們幾隻小貓拿去賭創新,我是用錢預支未來。」
持續溝通改革,要讓上一輩感受到自己有價值
雖然是用自己的錢經營公司,接班前幾年,王政彥仍與父親、老臣有過多次爭執,好幾次都是吵到拍桌離場。他指出,有時候二代的眼光雖然正確,但一代的經驗仍要借鏡、採納。
舉例來說,王政彥初期想強化行銷,建置比較新潮的官網,預算大約要花 100 萬元。父親卻認為,他還不夠了解產業與公司狀況,這些錢只會丟水裡。釐清需求後,他才意識到,原本預期新增的許多功能,對嘉澎來說都不是必需品,「重新評估後,我們建官網花的錢,只有當初的 1/20(約 5 萬元)。」
至於被一代極力攔阻的改革,得靠持續對話。冉祥蕾說,溝通過程有一個關鍵是,要讓上一輩的人感受到他們的價值,「我會講,爸,我今天這樣做,其實是來自你教我的觀念,讓他覺得有成就感。」
又好比,他們想推 B 型企業,並沒有違背創辦理念,反而是延續,「我跟爸說,你教我們對客戶要有誠信,這也是 B 型企業其中的精神。」王政彥表示,經過 2 年溝通,父親從大力反對,到後來自己 EMBA 選的課程,就是 B 型企業。
周休 3 日、調整福利,改變組織體質,帶動營收成長
嘉澎塑膠 2016 年拿到 B 型企業認證(美國非營利組織發起的認證,關注 5 大面向,包含公司治理、員工照顧、環境友善、社區照顧、客戶影響力),主要有 3 大改變,首先是組織透明化。冉祥蕾說,像是招募的過程,會把職務內容敘述到最詳盡,連各項職務占比都寫出來,帶新人時也會講明所有的工作規則,「這個改變吸引很多求職者,使我們家的履歷是同業的 10 幾倍。」
其次,打造工作與生活平衡,他們不論新人、舊人,每年都有 10 天的自主假,去年全公司更改為周休 3 日,確保員工不被工作綁死。第三個轉變,則是鼓勵友善,包含對環境、對同事、對供應商的友善。例如,使用環保餐具、做義工、減塑,都可以獲得嘉澎虛擬點數「小星點」,累積一定比例後可以換獎金。
冉祥蕾指出,如果有部屬問,為什麼要做這些事情?她的答案是,當團隊能對無利害關係的事物保持友善,將心比心之下,與業績息息相關的事情,自然會更重視,做得更好。
王政彥補充,許多人認為他們的產業中,產品策略比較難有大幅調整,但只要從組織體質改變,還是能慢慢成長,「這幾年,父親也更信任我,就開始放手讓我們做更多。」
他認為,二代接班除了需要大量溝通,另一個觀念是,轉型不能躁進,「慢」不見得是壞事,慢又有效,才是最重要的事情,「好比我 2016 年就推 B 型企業,過了 6 年,才真的有大客戶,認同我們的理念,跑出一張大訂單,但這樣還是值得。」
接班就像開公車,小司機得提早在旁邊學,老司機突然病倒了,才有人繼續開。
嘉澎塑膠
1997 年成立,專營抗酸鹼塑膠管材,2016 年由執行副總王政彥、執行總監冉祥蕾夫妻接手經營,接班時年營收約為 6000 萬元,2 人把公司轉型成台灣塑膠產業首間 B 型企業,2023 年營收 2.4 億元。
王政彥
文化大學畢業,2014 年進入公司,2016 年接班,現為嘉澎塑膠執行副總。
冉祥蕾
中興大學財金系畢業,曾任鴻海集團人資,2017 年進入公司,現為嘉澎塑膠執行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