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 Business > 傳承接班
feature picture
侯俊偉 攝影

36 歲接班 60 億羽絨王國!怎麼讓自己「扛得住」?

2024-05-30 採訪.撰文 王毓茹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在 2014 年,台灣百年企業合隆毛廠總裁陳焜耀和兒子陳彥誠一起到南極跑超馬,經歷 6 天 5 夜、負 20 度的極地低溫,他為了禦寒,裝備太多反而差點中暑,在兒子的照顧下才安然度過。

當時陳焜耀體悟到,論公司經營,老鳥有足夠的經驗應付市場變化,但面對未知的環境,還是得靠年輕一代的應變才能突破,那一刻他想:「交棒的時候到了。」

隔年,無預警宣布 36 歲的陳彥誠正式接班,擔任公司董事長。這個決定讓許多人訝異,明明陳焜耀身強力壯,還能跑完超馬,為什麼要交棒?「交棒不是給你當董事長後,我就拍拍屁股走了,傳承是要陪著他走。」

延伸閱讀:年收 160 億,從商業用油跨足寵物食品、農畜水產品!福壽實業董座:固守本業,恐面臨被淘汰的風險

提早啟動接班,破除台灣羽毛業接班魔咒

之所以強調陪伴,是因為陳焜耀接班時,面臨家族分裂,必須孤軍奮戰。1990 年,他的父親陳雲溪病危,4 子分家。他決定背負家族使命,向兄長買下股分,在 36 歲接任合隆董事長。

一上任就面臨公司黑暗期,負債 3 億元、業務主管出走、7 家工廠關到只剩一家。為了挽救百年家族企業,陳焜耀到美國拜訪客戶,以品質力抗中國廠商低價競爭,成功拿下美國紡織龍頭 Pillowtex 大訂單,占當年業績 3 成。不僅挽救合隆,也從此打開歐美市場。

2015 年決定交棒時,公司已是年營收約 60 億元的羽絨王國,陳焜耀說:「我覺得傳承者最重要的是,要先把公司經營好,你不能把不賺錢的事業傳給人家。」

然而,他在《鴻毛之重》提到,「接班」對台灣羽毛業彷彿是魔咒,許多公司交棒後就垮掉,觀察主要原因,是接班人沒有足夠的歷練。因此,他決定趁早啟動接班。

2003 年,年僅 22 歲的陳彥誠進入公司,陳焜耀親自帶他做業務,了解供應商、客戶和製程等。接著指派很硬的任務,先送到深圳、河南廠歷練,再把他丟到黑龍江負責建廠,又派往日本設立日本合隆株式會社。每一項任務陳彥誠都如期完成,黑龍江廠甚至半年就啟動,創下合隆最短建廠紀錄。

做好「被挑戰」的準備,用成績、數據說話

雖然表現亮眼,但接班初期,父子衝突難以避免,從改公司 logo、用人策略到品牌再造,2 人看法都不同,還曾吵到出動恩師司徒達賢調解。政大名譽及講座教授司徒達賢表示,接班初期吵架難免,有第三方作為溝通平台很重要,「其實父子倆的心很親近,我只是充當兩邊的翻譯。」

2016 年,陳彥誠看好台灣寢具市場,決定推出羽絨寢具品牌「合隆羽藏 Health Life」,重視消費者體驗,根據客戶想要機能和保暖度提供產品,還有售後的保養清潔服務。起初陳焜耀不贊成做品牌,太燒錢。陳彥誠用成績說話,「第二年開始賺小錢,第三年有大規模的成長。」品牌成立至今,業績已成長 5 倍。

用人方面,他也因應公司擴張做調整。《鴻毛之重》提到,陳焜耀長年堅持用通才,一個業務必須懂價格及各地市場動態。然而,陳彥誠認為這往往導致能者多勞,而且大環境已經改變,「以前只要掌握關鍵的原料生意,其他事業部不要太糟糕就好,現在每個產業都有新 know-how,更需要專業人才。」

於是,他明確規畫各部門的權責和分工,並根據專案需求,從外部招聘專業經理人。在過程中,由他協助外部人才與舊團隊彼此了解工作細節,做到組織透明化。

延伸閱讀:只看血統不看能力,讓台灣創一代交不了棒!3 個接班迷思,你中了幾個?

身為家族第五代,執掌合隆近 10 年。陳彥誠認為,身為接班者,行事要比上一代更謹慎,「因為你一定會被挑戰:被上一代挑戰、被員工挑戰,反而要做好更周全的準備。」

合隆毛廠董事長陳彥誠(左)、總裁陳焜耀(右)_2024-05-02_侯俊偉攝影.jpg
合隆毛廠董事長陳彥誠(左)、總裁陳焜耀(右)
侯俊偉 攝影

陳焜耀
政治大學企業家經營管理研究班第 10 屆。家族第四代,於 1990 年接任合隆董事長,現為合隆毛廠總裁。

陳彥誠
紐西蘭坎特伯里大學(University of Canterbury)管理科學與日文學士、政治大學企業家經營管理研究班第 28 屆。家族第五代,於 2003 年進入合隆毛廠擔任儲備幹部,2015 年接任董事長。

合隆毛廠
1908 年創立,是亞洲歷史最悠久的羽絨廠商,主要製造和行銷羽絨原料及產品,羽絨供應量達全球市場 1/6。

繼續閱讀 策略 接班
相關文章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