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撰文 莊彙翌

失敗的經驗還要寫在履歷上嗎?P&G:這 5 項特質比華麗的經歷更重要


假如你在大學參加過 2 場商業競賽,一場是從頭到尾都有參與,但比賽結果不理想,另一場沒有全力以赴,但組別卻獲得更好的成績,你會在履歷上寫哪一項經驗?
「我們鼓勵每一個寫在履歷上的經歷,一定要是自己非常熟悉、有把握的事情,」曾擔任 P&G 內部面試官培訓講師的 P&G 寶潔香港台灣 SK-II 總經理黃怡璇說,比起華麗的經歷,P&G 更看重的是面試者從經驗中獲得的思考和學習,以及其中反映出的人格特質。無關成敗,因為有時自己的努力和付出,不一定能獲得好結果,「我們不是結果論,而是過程論。」
花 8 成時間詢問過去經歷,過度模擬的情境題反而會失真
黃怡璇說,P&G 的面試時間有 8 成會花在面試者本身的經歷,其他時間才會加入情境題,因為如果過度模擬,可能會讓面試者不知道如何回答,反而做出失真的反應。
對 P&G 來說,特質比專業能力更重要。P&G 多採內部升遷制,所以在面試過程,公司要花費心力,尋找有領導潛力的人,而不是只雇用一位員工去做符合特定能力的工作,「每一個進來P&G 的人,都可能是未來公司的 CEO。」
P&G 香港台灣傳播與公關部張燕妮表示,公司歷任 CEO 幾乎都是從校園剛畢業就進 P&G 工作,並從基層開始做起。「我們相信即使是一張白紙,P&G 也能給他很好的環境與培訓,幫助他成為一位好 leader(領導)。」黃怡璇說。
究竟,P&G 青睞的人才,要有哪些特質?「我們要 confirm(確保)每一位進來的人都具備這 5 項特質:領導力、創新力、高效能力、執行力與團隊合作,只要缺其中一項,就不會通過面試。」黃怡璇表示,公司看重的特質,某種程度上反映了現代的工作趨勢,比如在過去沒有特別強調創新力,但現在環境變化快速,如果人才沒有創新能力,很難在商業環境中生存;這5 個標準貫徹整個 P&G,不會因部門不同而有所不同。
用真實經驗回答問題,就是最好的答案
黃怡璇解釋,P&G 花了非常多時間和心力,篩選出符合 5 大特質的人選,尤其在一對一和多對一的面談,「這裡會非常深入的問問題。」這些問答環節,不只是讓對方陳述事實,還會想知道對方是否真的在這段經歷有所貢獻、付出哪些努力;在面對困難時,可能會有哪些判斷。
透過這樣的問答,他們就能從中觀察出求職者的特質。比方說,觀察對方是否有創新力,不是只聽他曾發想過哪些點子,而是要了解當時的背景、執行想法的時候遇過什麼狀況、如何面對等,這樣才能依照實際情況判斷。
有趣的是,即使面試過很多人,「我不曾覺得有 2 個人的經驗或想法是完全一樣的,」 舉例來說,有人提到團隊成員經常不做事,她問對方怎麼解決這個問題,有人會說不斷鼓勵對方,也有人會幫他做,甚至是直接換一個成員,「對我來說沒有哪一個是最好的答案。」
黃怡璇強調,重點是知道對方為何這麼做的動機。換掉成員背後的原因,是因為他已經努力說服3 個月,為了團隊好而忍痛做出的決定,她認為,這是非常合理的判斷,所以會更鼓勵面試者,用最真實的經歷回答問題。
正因為 P&G 找人才強調的是特質而非特定經驗,因此會極力避免面試官的主觀判斷影響結果,「我們想盡量去除人為的判斷差異,秉持統一的標準,而不是憑面試官個人的好惡決定。」所以,P&G 會提供一致的標準,及可以參考的問題架構培訓面試官。當所有關卡結束,會由面試官共同討論和評分,不會以單一意見作為最終決策。
QA
1. 對想進 P&G 的人,會給予什麼建議?
面試者可能會去網路上搜尋我們問什麼問題,但因為我們是依照實際經驗靈活發問,如果完全照著那些問題準備,可能反而覺得跟自己準備的好像不太一樣,建議不要說謊,不然會被發現。
2. 你會觀察面試者哪些地方?
觀察對方是不是很真誠的跟你有眼神交流,以及在回答的時候,是不是對於自己的答案很肯定、很有自信,這些事情都滿重要的。
3. 最難在面試中得知的特質是?
一個人在極大的壓力下,尤其是心理壓力的時候,他會產生的反應是什麼、是否能保有原本的特質和水準,我覺得這是最難得知的。
黃怡璇
政治大學企管系畢業,曾任 P&G 寶僑家品香港台灣嬰兒用品暨女性護理用品通路行銷總監、SK-II 全球總部市場策略規劃總監,現為 SK-II 香港台灣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