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撰文 吳美欣

儲備幹部錄取率不到 1%!國泰金控如何用「人才模型」初步篩選千份履歷?


金融業推出儲備幹部行之有年,不過一般多半是在同公司、不同部門輪調。有感於產業界線愈趨模糊,會有更多共同行銷、跨產業整合的需求,2015 年,國泰金控推出「金融策略家」(GMA,group/global management associate)制度,培養跨領域人才。
GMA 計畫每半年就換一個專業,一年在人壽、一年銀行、半年在金控總部,還有一個月在海外實習,目標是在 2.5 年培養出整合性策略人才。國泰金控行政處副總經理翁少玲分享,不同產業的法規、特性都不同,一個同仁可能要歷經 5、6 年才輪調,「當時我覺得大家都有打個問號。」
沒想到推出不到半年,翁少玲就收到不少主管回饋,一般同事得花半年才上手的業務,GMA 不到 3 個月就能學會,連原本沒有參與的單位,都主動爭取輪調機會。原本一個協理的養成需要 15 年,有 GMA 只花 8 年就達到,不只讓幹部訓練更快速,結訓後留任率 95%。
計畫的成功,來自於招募時投入大量資源。在計畫開跑前,他們從知識、經驗、能力、特質,定義出 GMA 的所需條件,並設定每一個關卡的目的,再對應到專業知識、工作動力、行為面談等面向,以此檢測候選人的軟硬實力。
國泰金控 GMA 每年收到逾千封履歷,以「專屬模型」評估人才
GMA 每年收到超過千封履歷,但每屆僅錄取 9~12 人,錄取率不到 1%。徵選過程從投遞履歷到入選,總共有 6 個關卡,包括履歷審核、適性與邏輯測驗、中英文團體面試、職能面談、情境模擬、高階主管面談等。
適性與邏輯測驗看似普通,卻是國泰金集結內外部調查建立的專屬高績效人才模型,他們會比對候選人的邏輯、抽象思考、性格等面向,是否吻合內部高績效人才的模型,以此決定誰能進入下一關。
光是這一刀,就可能從千人篩到 200 人,「如果切錯了,後面再怎麼面試,都很難挑到最棒的人,」負責建立人才數據庫、第三屆 GMA 結訓的人力資源發展科經理王建勛說,問卷設計必須通過信效度檢測,結果不僅會用在面試上,也會用於正式入職的培訓計畫中。
在職能面談,他們會透過結構化面試分析候選人的工作動力,詢問候選人喜歡、不喜歡什麼工作內容、最有成就感的經驗,以及有成就感的主因等。藉由回答釐清候選人與工作環境是否匹配,譬如有人回答不喜歡簡報、因為容易緊張,面試官可能就會考量他是否適合這個計畫,因為 GMA 經常需要報告,抗壓性必須很強。
導入情境模擬面談,確保勞資雙方都是「對的人」
此外,國泰金還導入情境模擬面談。這在同業非常少見,因為耗費成本高,一場模擬面談,至少要耗費 2 小時,每位候選人都會配到一位評鑑官,每場都得由 5~6 位協理級以上的主管全程參與,面談完,更是耗費數倍時間,討論哪些人適合入選。
「它是很花資源的過程,但是我們堅持這麼做,因為要精準選才,」翁少玲說。在過程中,他們會觀察候選人是否能傾聽他人意見,以及有異議時,如何與對方形成共識;有人非常會解讀個案,但是缺乏表達能力、有人雖然分析能力不強,但十分善於整合意見,「GMA 要的就是 2 種能力都有的人。」
最後一關是高階主管面談。「能進入這關的候選人,已經是一時之選,」因此這關目的,是創造雙向對話與交流。話題會比較軟性,包括談論未來工作內容、集團目標與願景等,也增加候選人選擇國泰金的機會,「我們希望不只是找到對的人,也讓對的人選擇我們。」翁少玲說。
QA
1. 最有印象的關卡設計?
我們會透過模擬個案的方法,觀察每一個人才在比較高壓的情況下,他怎麼完成這個議題。我們也會設計團隊任務,看他怎麼跟其他人互動,怎麼影響他人、達成共識。
2. GMA 重視哪些能力與特質?
我們要培養的是金融策略家,所以策略思考、問題解決,是一定會看的能力。遇到事情怎麼解決、展現什麼行為方法、能不能跟別人合作、能不能跳脫框架、提出新想法,也是我們很看重的。
特質要積極主動、學習力快,抗壓性強。更重要的是適應力,因為 GMA 要跨部門、跨公司輪調,所以需要更高的適應力與學習力。
翁少玲
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碩士,現任國泰金控行政處副總經理。
王建勛
清華大學統計學碩士,現任國泰金控人力資源發展科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