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採訪.撰文 李岱君

AI 2.0 來了!主管應該懂到什麼程度?把握 3 件事就行


回首工業革命,蒸汽火車首次亮相時,一些馬車伕還不以為意,堅信傳統的運輸方式才是王道,隨著鐵路的普及,這些馬車伕最終還是被時代淘汰。然而,百年奢侈品牌愛馬仕(Hermès)雖然是馬具起家,但隨著交通革新,他們明白馬具終將成為夕陽產業,於是轉型做皮革製品,品牌發展至今仍是有聲有色。
一、AI 1.0 vs. AI 2.0,你的需求是哪個?
企業在思考是否需要使用生成式 AI(generative AI)前,不妨想想過去的技術革命。當有更好用又方便的東西,人們自然會選擇較輕鬆的生活方式,只有抓住時機、創造新商業價值的人能夠存活。
長期提供客戶 AI 解決方案的華碩雲端暨台智雲總經理吳漢章表示,過去是一個模型解決一個問題,但這一波 AI,是一個模型可以解決多個問題。
這樣的區別,其實就是提供 AI 2.0 平台與應用的創新工場董事長李開復所說的 AI 1.0 與 AI 2.0。AI 1.0 指的是單一或特定任務的處理,例如圖像辨識、語言翻譯,模型訓練需要人工逐一標記(label),如果要多一個功能,就得花很多力氣訓練,過程繁瑣又耗成本。
AI 2.0 則是有大語言模型(LLM,large language model)的加持,可以用非監督式學習(unsupervised learning),讓 AI 從未標記的數據中自動找出有用資訊的技術。就大量資料去學習、預測,只要一個模型就可以處理多種任務,如 ChatGPT。
「經理人一定要抓到這一波 AI,」吳漢章認為,進入 AI 2.0 以後,AI 的本質跟 1.0 相比,無論是能力,還是商業化程度,都更容易上手。
不過,前提是要區別兩者的不同,才能真正幫助商業決策。例如醫療產業,要對肺部進行判斷,如果用 AI 1.0 做影像判讀,可能需要 50~60 個 AI 模型,但 2.0 只要一個。也就是說,同樣問題如果用 1.0 來做,就會喪失機會。
「當 AI 比自己想像的更厲害,就有了急迫感,好像自己不做,競爭對手就會做,」但吳漢章強調,經理人至少要能分辨別人口中談論的技術是哪個層次,才能判斷工具跟資源從何而來。
二、一定要自己訓練模型嗎?技術取得的 3 種模式
以現在當紅的生成式 AI 來說,可用技術取得方式跟應用策略 2 種維度,來選擇適合的自己方案。技術取得的模式有 3 種:地端自建(on-premises )、買現成的(pre-trained models)、雲端訓練(cloud-based training)。
第一種模式,就是公司內部使用自己的數據和資源,自建在本地的伺服器,從頭開始訓練一個 AI 模型,換言之,就是自己買硬體設備,例如 GPU(圖形處理器),用自家資料進行訓練。可以完全客製化模型以符合特定需求,適用有較雄厚資本的大型企業。因為依賴內部 IT 人員技術,還要更新與維護,其架設跟營運成本也要考量。
買現成的就是購買已經由第三方訓練好的 AI 模型,可以直接使用或經過微調後使用。例如 OpenAI 的 GPT-4 API、 Anthropic 的 Claude,適合需要快速運用 AI 解決方案,但沒有足夠資源或時間訓練的企業。
第三則是利用雲服務提供商的算力(執行計算任務、數據的效率)和平台進行 AI 模型訓練,這種方式既可以從頭訓練模型,也可以微調現有模型。例如 Google Cloud 的 Vertex AI、亞馬遜雲端服務(AWS)的 SageMake、IBM 等科技巨頭都有提供,適合需要靈活的算力資源,但沒有預算投資大量硬體的企業。
在實際運用上,企業最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減少 AI 幻覺(hallucination),也就是避免 AI 無中生有、亂給答案(參見 P.125 圖表)。檢索增強生成(RAG,retrieval-augmented generation) 在近半年是最廣受歡迎的方法,它的原理是利用檢索(retrieval)和生成(generation)來提高 AI 的準確性,可以不用透過引用權威資料訓練 AI,就能提高生成品質。
RAG 的出現,讓 AI 又更好用了。吳漢章指出,現在 RAG 有很高的比例是結合提示工程(prompt engineering),設計提示詞以優化生成的結果。
三、提升生產力只是第一步,用「新4P」架構體現企業價值
吳漢章建議,企業在思考 AI 的使用場景時,可以從「新 4P」著手,從員工(people)、業務流程(process)、產品(product)到企業戰略定位(position),漸進式的導入 AI。
要做到這 4 個 P,愈往後走,要打通的關節愈多,需要滿足的條件也有所差別。吳漢章表示,幾乎所有企業都能想到把 AI 用在員工或客戶(people)身上,用來做知識管理或知識服務。
以營造業為例,過去公司內部存有大量文件,像是施工標準與規範、標案文件等,尤其是標案結束後文件就會封存,公司沒有多花時間整理,未來如果要用,就難以查找,也無法發揮留存文件的價值。如果能讓人更容易找到過去的知識,形成新的想法與提案,就能真正做到知識管理。
「每個人每天都在跟文件搏鬥,你能找到對的文件,本身就是件有價值的事,更何況它還幫你做一點處理,例如翻譯或摘要。」吳漢章認為,讓 AI 讀懂非結構化的資料(沒有固定格式或結構的資料,例如文字、圖片、音訊),是很重要的應用,也不需要花太多時間整理。
隨著 AI 2.0 的發展,AI 讓大家既想得到又用得到,但吳漢章表示,這也帶來潛在問題:「員工對企業的競爭力其實是間接的,企業的競爭力要從流程做起。」企業主或是經理人在思考 AI 對公司的商業價值時,一定要想到後面 3 個 P,因為第一個 people 是提升人的價值,還未體現在企業價值。
這也帶出了流程(process)的重要性,流程導入的門檻要求較人員使用來得更高。處理第一層人員(people)問題,通常用現成的模型就能辦到,但到第二層流程,「絕大多數會牽扯到企業是否要建立自己的模型、有沒有算力工具、有沒有對的人來做事情,不同 vendor(供應商)提供的工具難易度,也會影響進入門檻。」
舉例來說,企業可以用結構化的資料(有明確格式的資料,通常以表格呈現,如地址、姓名、電話等)進行銷售預測、客戶推薦,過去這部分可能會透過大數據做,但現在的 AI 可以做得更好、更廣。
另一方面,也可以把 AI 融入既有的研發流程,比方說,化學或製藥產業就可以用生成式 AI 預測精確的蛋白質結構。吳漢章比擬,過去「尋找配方」的工作流程,要花大量的時間用顯微鏡、電腦測量,現在從生成的序列就可以抓準。
第三層次是產品(product),企業要思考自家產品中,能夠應用 AI 的機會在哪,例如 AI PC(具備 AI 功能的電腦)、AI 手機等。吳漢章認為,會有愈來愈多人在自家商品中尋求能夠使用 AI 的面向。但相對地,要投入的研發跟嘗試成本也較高。
最後一個定位(position),指的是企業要理解在未來的 AI 發展裡,自己在市場、產業鏈、地緣政治等的的角色定位和影響為何;要如何利用 AI 技術來提升競爭力,就像近來傳出晶片設計大廠博通(Broadcom)在與 OpenAI 商議合作開發 AI 晶片,找到下一個發展賽道。
吳漢章提醒,面對生成式 AI 帶來的技術革新,企業要把競爭力放回自身營運跟產品上,「員工只管自己的工作有沒有更輕鬆,但經理人要關注的是企業價值、顧客經營,這才是企業長跑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