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 劉燿瑜

GU來台10年業績翻4倍!和Uniqlo開在附近,不會互搶客人?


台上的週年紀念形象影片中,日本人氣女子舞蹈團「Avantgardey」與台灣當紅天團 ENERGY 成員坤達賣力唱跳,這是台灣 GU 於 9 月 26 日舉辦的登台 10 週年記者會現場。
本次 10 週年活動的最大咖來賓,為日本 GU 社長柚木治。上次柚木治來台是 GU 首度在台展店,這次是他睽違十年,第二次親訪台灣。
柚木治的親訪不只為慶祝台灣 GU 十週年,也顯示台灣市場對 GU 的重要性。
自 2014 年 GU 台灣首店插旗信義 ATT,十年來台灣 GU 店數已達 22 家,若加上預計 10 月於林口三井 OUTLET 二期開出的新門市,在台總數將達 23 間。 若以店數計,台灣穩坐 GU 第一大海外市場,比中國、香港合計還多。
作為 Uniqlo 母公司迅銷集團旗下第二大支柱的 GU,台灣市場對其意義特殊。其實,台灣並非 GU 一開始首選的海外市場,2013 年 GU 於上海開出第一家海外門市,然而,據《日經》報導,截至 2016 年,GU 在台已有 7 家門市,超車當時中國的 4 家門市。
截至 2024 年 5 月,Uniqlo 在中國店數已達 924 家,然而,GU 在中國的店數仍停滯在 5 家。 反觀台灣、香港兩地的 GU 店數,已達當地 Uniqlo 近三分之一的店數。
不敵中國價格戰!低價高品質成台港消費者青睞關鍵
是什麼因素,造就 GU 在中國與台港兩端,有如此不同發展?
「消費者對 CP 值的取捨是關鍵。」柚木治在記者會現場接受媒體訪問時指出,同樣是主打當季最新潮設計的低價服飾, 台灣與香港兩地消費者,比起價位能否下探,更在乎材質是否舒服,以及耐穿度夠不夠。
這也是為何,從一開始價位就訂在 Uniqlo 近一半的 GU,在中國的低價格帶上面臨苦戰,而在台港兩地則有相對好的表現。
GU 台灣營運長藤原康平也在受訪時指出,能在同樣低的價位帶,做到比對手更好的品質,關鍵在於 GU 專注於打造爆款褲裝的策略。
款少量多,成高CP值關鍵
走進 GU 門市,會發現褲裝佔比明顯大於其他品牌,而在 GU 歷來最熱賣的四大明星商品,也全是褲裝。
除了早期讓 GU 一戰成名的 990 日圓超低價牛仔褲,讓 GU 在近年刮起「下著旋風」的還有 2015、2017 年掀起寬褲風潮的 Goachu 寬褲、PALAZZO 寬褲。以及今年夏季因為被稱為「Balenciaga 平替褲款」而在 Threads 上爆紅,造成全台大缺貨的 Barrel leg 錐形褲。
因 GU 專注特定品類,款式數量較其他競業少上許多,因此能以同一款式大量生產的方式,相對壓低價格。藤原康平指出,GU 每一季都會以「如何打造當季最火紅的褲款為目標」,派社員到倫敦、紐約等全球時尚之都考察,預測下一爆紅元素。
藤原康平也在此次記者會上,首度透露台灣 GU 業績狀況。「除了疫情攪局的 2021 年上半,台灣幾乎連年成長。」雖無透露實際的業績金額,但藉由 GU 公布的報表可推知,台灣 GU 在過去三年業績成長約兩倍,且十年來,業績翻了至少四倍。
以Uniqlo、GU聯手「並設店型」,衝刺台灣展店動能
「台灣還有很大的展店空間。」藤原康平指出,未來 GU 的展店策略除了以六都市中心的重點百貨為主力,也要以「並設店」的新店型策略應戰。
並設店指的是 Uniqlo 與 GU 兩家並排相連的店型,這樣的並設店比起過去 GU 習慣開在 Uniqlo 相鄰地段或不同樓層,民眾遊逛起來更無隔閡,可從一家通透自然地挑到下一家。
藤原康平強調,由於 Uniqlo 與 GU 定位清楚,前者是以基本、簡約設計的機能服飾,滿足民眾換季需要,後者則是以最新、最低價的時尚設計款式,滿足消費者追求當季潮流的需要,所以兩者業績不僅不打架,還有互補綜效。
「去年在台中 Lalaport 開出的台灣首間並設店獲得很好的成效,對兩邊營運都有助益,未來會以此類店型發展為重心。」藤原康平說。
GU上週赴美展店,將紐約定調為研發重心
展望全球市場,由於 Uniqlo 近年在歐美市場頗有斬獲,成長力道強勁,使得迅銷集團即便面臨日本市場銷售額衰退、中國市場趨緩的挑戰,仍繳出海外市場銷售額成長 17% 的佳績,以及創紀錄的獲利。
因此,GU 同樣看好歐美市場,自去年 10 月在紐約成立負責開發設計的新產品總部後,在上週 9 月 20 日也於紐約蘇活區開出首間旗艦店型。
柚木治指出,公司下一步是要將歐美更前端的時尚潮流,帶進全球 GU,「以全球時尚品牌的角度,滿足消費者最新需求。」
責任編輯:李先泰
(本文出自「數位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