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 Leadership > 領導力
feature picture
shutterstock

65% 的職場霸凌來自主管!5 大跡象辨識自己是否不經意 PUA 別人

2024-11-26 撰文 莊彙翌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2024 年 11 月初,勞動部爆發霸凌事件,一位職員因不堪主管權勢霸凌而輕生,引起全台震驚。

事實上,權勢霸凌在職場上可能屢見不鮮。2021 年工作場所霸凌機構(Workplace Bullying Institute)調查顯示,有 65% 的霸凌者的職位比受害者高,也就是說多數的霸凌事件,來自於上對下的權勢對待。

職場霸凌未必顯而易見,多數霸凌者從未意識自己曾對他人造成傷害

英國政府將職場霸凌定義為「使某人感到恐懼或冒犯的行為」,包括惡意或侮辱性的,也可能是權力濫用,透過羞辱、貶低的表達方式,對某人造成身心傷害。

比方說,面對績效不如預期的員工,有些主管就可能會大聲責罵,「我不知道你為什麼總是交出不及格的報告,你根本不適合這份工作!」讓整個團隊、甚至整間公司都聽見。

這種行為的形式非常多樣,它可能是持續性的,也可能是一次性的;可能是面對面發生,也可能是線上發生。可以是在工作場所,也可以是在與工作相關的場合(例如聚餐)中。有時候,這些行為未必顯而易見,可能從直接的語言或身體攻擊,到更為微妙的排擠和孤立都有可能,比如隨意地負評或玩笑話、散播謠言損害同事名譽、隱瞞資訊來破壞同事的工作等等。

職場霸凌專家喬瑟琳.譚(Jocelyn Tan)表示,大多數霸凌者從未意識到自己造成的傷害,可能也不曉得怎樣算是霸凌,但即使這樣,還是有機會透過對周邊的觀察,提前自我覺察。

自我檢視 5 跡象!你是否不經意做出霸凌行為?

根據美國職業安全衛生署的報告指出,每年約有 200 萬名美國工作者遭遇職場霸凌,這些霸凌事件每年造成超過 200 億美元(約新台幣 6500 億元)的損失,原因包括訴訟、員工流動和生產力損失。

主管無論從職場倫理,或是經濟成本的考量的角度,更有必要檢視自己,是否曾不經意或無意產生欺凌行為,導致下屬離你愈來愈遠。以下是可能的潛在跡象:

1. 同事或下屬經常逃避和你對話: 這可能會從不同情境當中表現出來,比如你總是一個人搭電梯,或者他們不願意在茶水間和你有交談機會;甚至,你可能會注意到你的團隊經常有同事請求轉到公司其他部門或離職,或許是為了避免與你直接合作。

2. 主管多次提醒你調整溝通方式: 也許你會收到來自主管的回饋,表示你的笑話會冒犯到其他人,或是在和下屬溝通時,避免使用情緒性的字眼來對話。你可能會認為,所謂的「自我覺察」、「同理心」、「溝通」是浪費時間,所以只專注於如何在業績上達標,而不管周邊的同事和下屬。

3. 收到回饋時,你會反射性反駁: 你可能會把同事的想法和擔憂一笑置之,說「我沒有這個意思,是他們想太多。」覺得這是他們需要改進的地方。總而言之,你可能會試圖為自己的行為辯解,還可能會覺得是其他人太敏感,應該「堅強一點」。

4. 經常打斷或貶低下屬: 你可能會認為自己在產業或專業領域有多年經驗,所以在團隊會議上,會不斷發言;當員工試圖發表意見時,你會打斷他們,甚至直接說「不可能」,然後繼續自己的發言。

5. 比起帶領他人,更在意自己成功: 你很少指導、教學,而把自己的表現放在首位,沒有真正思考如何和下屬建立信任,也不太花心思投資在他們的職業發展。你經常嚴厲的告訴他們做錯了什麼,當手段不起作用時,你會自己出手,心不甘情不願地幫他們做。

產生霸凌的潛在原因:透過貶低他人來補償不足

譚表示,要接受自己可能是一位職場霸凌者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但是,辨識出自己所犯的錯誤,是邁向正軌的一大步。「畢竟,如果你沒有意識到,就無法改正。」她指出,最關鍵的一步,就是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調整溝通方式,避免鑄下大錯。

首先,抱持著對自己是否有不當對待的懷疑,尋求外部幫助。研究顯示,壓力和創傷在霸凌行為中扮演著主要角色——你可能因為某些原因,讓你感覺到威脅,於是對他人進行打壓,或是透過貶低他人來補償自己的不足,甚至可能是模仿了前上司的有毒領導風格。

無論出自於何種原因,都需要你做出行動,改變一切。你可以考慮與心理健康專業人士談談,或詢問公司是否有相關的情緒控管課程或溝通訓練等等。

延伸閱讀:幫女同事搬箱子,卻被誤解為調情?談職場上無意識的「無禮行為」

再來,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指出自己曾犯下的錯誤並道歉,先客觀的描述自己的行為或事件(比如「剛剛在會議上對你開了冒犯的玩笑,很抱歉。」),再來對未來做出承諾(「之後不會再有類似行為。」)。在道歉的同時,避免為自己辯護,比如對對方說:「這只是一個笑話,我不是故意的。」這樣的說法不但會削弱道歉效果,也會降低部屬感受的有效性。

如果作為主管,以上的步驟讓你感到沉重,表示你可能還沒有準備好擔任這樣的高階職位,直到你完成改變為止。在這個情況下,最好的選擇可能是退後一步,放棄任何領導角色,重新審視自己的管理風格。

核稿編輯:林庭安

資料來源:ForbesHarvard Business ReviewNational Retail AssociationBBC

繼續閱讀 人際溝通
相關文章
成功 Success > 職涯發展
feature picture
攝影 / 賀大新

聽到「寫程式」就關上耳朵?AI 時代下的文科生大機會:3招跨過門檻,從庶務中解放、放大專業

2025-08-24 林柏源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職場裡,行銷人常被形容為「萬事通」:從貼文、部落格、簡報、影片到活動執行,樣樣都得一手包辦。尤其在小型團隊,策略與執行往往無法切割,導致專業人員的時間被大量瑣碎事務消耗。

這樣的困境,Webbrain AI 共同創辦人 Sofia 再熟悉不過。儘管最有價值的工作是策略規劃,真正耗掉大部分精力的卻是執行細節。她表示,執行端約占到 60%,策略大約僅有 40% 的時間可用。

但當公司決定「全面導入 AI」時,文科背景出身的她,卻發現了另一種可能:Vibe Coding —— 一種讓非工程師也能用自然語言與 AI 協作,完成自動化流程的方法。更重要的是,這種方式不僅解放了工時,也逐步改變了她與團隊的分工模式。

人人都能用 AI 寫程式!把手動瑣事自動化,解放更多時間給人生要事

談到「寫程式」,許多文科背景的朋友可能就關起耳朵、覺得事不關己。但事實是,有一定比例的「重複性」工作,像是資料複製貼上、報表整理,甚至是客製化郵件發送等「行政庶務」,明明能被自動化解決。

許多人即便有心,卻可能力不從心,一是不知從何下手,二是在實際摸索前,就被「感覺好難」的心理門檻拒之門外。

Sofia 坦言,自己也曾經害怕「數學不好、邏輯差」,加上擔心打擾同事,往往讓她不敢嘗試新工具。不過,AI 就像一位永遠不會翻白眼的同事,不管問題多抽象、簡單,AI 都會耐心回答,甚至協助 debug。「面對 AI 可以放心提問,不用擔心被嘲笑,」。

這種安全感,讓她第一次真正感覺自己能更自在地接觸技術世界。心理障礙的解除,是 Vibe Coding 能在文科人才之間快速傳播的關鍵。因為 當挫折感不再成為阻礙,每個人都有機會透過語言驅動技術,進一步放大自身專業、更解放工作時間時,就更有機會重新聚焦對自己職涯、人生的要事。

Vibe Coding 不難!克服心理門檻的3心法:從生活中「重複的痛」開始

如果想進一步利用 AI 為自己加值、嘗試 Vibe Coding,但還是有些茫然、恐懼,Sophia 分享了她的 3 個心法:

1. 建立認知:AI 不會翻你白眼,不用怕問笨問題

勇敢嘗試,不要害怕,因為 AI 不會對你翻白眼。不需要擔心自己邏輯或數學不好,因為 AI 在這方面的能力比你強,你可以借助它的力量來達成目標。

2. 找到一個想解決的「具體問題」

從日常生活中或工作中,一個讓你困擾已久的重複性問題開始。當你解決一個實際問題並看到成果時,那種成就感會推動你繼續學習。

3. 善用「工具箱」思維:建立自己的組合技

不用急著決定使用哪一個工具,只要跟 AI 說你的問題是什麼,它就會給你具體的建議。你可以將不同的 AI 模型視為工具箱中的不同工具,例如有些 AI 擅長生成文字,有些則擅長寫程式。重要的是,找到最適合你工作需求的工具組合,而不是死守一個工具。

Sophia 指出,擁有工具箱思維讓減少對技術人員的依賴,先自己嘗試完成初版,再與工程師協作完成更完整的版本。遇到無法解決或較複雜的狀況時,再由人類同事出手補強。這種「先 AI、後人工補強」的模式,大幅提高了效率,也讓團隊資源分配更合理。

《職場必備 Vibe Coding 實作課》微型線上課 裡,Sofia 會帶著你親手打造屬於自己的工具箱:

  • 學會怎麼描述需求,挑對 AI 模型來產出成果
  • 學會用 Google Apps Script、各種小模組,把工作瑣事自動化
  • 實作成果可應用在職場中,包括團購表單、名片掃描小幫手、互動提案網站、導購產品頁面
  • 獲得示範成品,直接套用整理過後的程式碼,小幅修改就能上線

也曾害怕「公司還需要我嗎?」用行動把 AI 焦慮,化為競爭力

AI 的快速普及,也帶來另一種焦慮。Sofia 提到,當她第一次看到 AI 能生成部落格內容時,心中確實浮現過「那還需要我嗎?」的疑慮。

但隨著使用經驗增加,她逐漸理解:AI 幫助的是高重複、低差異的任務,而專業人員真正的價值在於策略思考與溝通;因為 AI 的加入,自己能把更多時間回到策略與溝通上,這才是最能發揮行銷價值的地方。

換言之,AI 不會讓行銷人失去價值,而是迫使專業人才重新定義自己的價值。能與 AI 協作的人,才有機會把焦慮轉化為競爭力。

AI 的角色,正逐步從「工具」走向「同事」。它不一定會取代你的專業,但很可能重塑你的工作方式。關鍵不在於你是否會寫程式,而在於是否願意嘗試,讓 AI 成為團隊的一員。

在這個全新的分工時代,能與 AI 共事的人,將在職場中展現更強的競爭力。

《職場必備 Vibe Coding 實作課》

資料來源:《職場必備 Vibe Coding 實作課》微型線上課數位關鍵字 EP 192. 文組人也能上手的 Vibe Coding!AI 如何協助行銷人員解決重複性工作

繼續閱讀 AI
相關文章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