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莊彙翌

一小時的報告 15 分鐘就能完成!奇美醫院如何用 AI 減少醫護工時?


「有一次,跟院長、副院長開完會,我馬上給他們看會議紀錄,包括待辦和追蹤事項。」談起自己參與導入 AI 的契機,奇美醫院實證醫學暨醫療政策中心主任廖家德笑著說,「他們還問我,打字怎麼這麼快!」答案顯而易見,「從頭到尾,你們都沒有看到我打字吧。」
這一個小嘗試,既展示出 AI 的功能,也讓奇美醫院院長林宏榮鼓勵廖家德開始研究相關應用。過去一年,他已協助開發出使醫護人員減少 1/2~2/3 臨床紀錄時間的各項系統,如 A+ 醫師、A+ 營養師等,形成院內的「AI 應用圈」。光是 2024 年 7 月,AI 應用圈單月使用人次已超過 5 萬創下新高,年成長至少 4 倍。
聚焦使用者的實際痛點,切入符合需求的應用場景
如同所有的創新和變革,難免遭逢阻力,即使推出想幫大家節省時間、提升效率的工具,卻在導入初期,「就被罵到臭頭」。也是從零開始摸索生成式 AI 的廖家德,直覺想到,醫師和護理人員都要花很多時間寫病歷,何不利用語音轉文字的功能,先錄下對病患狀況的描述,再自動轉成文字,就不用手動輸入資料。
沒想到,醫療現場經常是國語、台語、英文夾雜,語音辨識技術還不夠精準,難以順利轉換;而且,對護理人員來說,照顧病人就忙不過來了,還要記得講話錄音,有些人覺得,「我打字還比講話快。」
「我們提供的,跟第一線真正的需求,不見得一致。」這促使廖家德重新思考 AI 的應用場景。「我先觀察自己最討厭做什麼事,是文書處理?還是系統切換?」於是,他縮小範圍、做用戶訪談,甚至蹲點觀察,聚焦在真正的痛點,鎖定病歷書寫過程中「重複性或重疊性高的工作」,比如摘要、蒐集病人資訊等。
經過反覆試誤、快速迭代,「A+ 護理師」有效將製作病床交班報告的時間,從 10~20 分鐘降至 5 分鐘內;「A+ 醫生」則是讓原本要耗費 1 小時完成的醫療報告,現在依據筆記,15 分鐘就能完成。
尊重使用者的真實反應,今天給回饋、明天做改善
在廖家德構思的 AI 應用場景裡,涵蓋範圍最好能夠廣及醫院組織裡的各個職能與層級。而在縮短工時的具體成效中,最讓廖家德驚喜的使用者是營養師,「他們跟我說,一天可以省下 225 分鐘。」換算之下,幾乎等同於半天工時。
過往,營養師要參照及彙整醫師、護理師、藥師等跨職類的系統,蒐集同一位病人資訊,才能產出一份營養建議;如今,所有資訊都匯集在同一個頁面上,自動產出病人的飲食建議,再動手修改即可。
「省下來的時間,可以讓營養師好好跟病人溝通。」廖家德指出,關於 AI 取代人力的議題,無需過度憂慮,文書作業被取代後,不但把時間還給醫療工作者和病人,還換來了更有品質的服務和諮詢。
關於如何讓曾經的反對者或無感者,願意嘗試新工具,廖家德的經驗法則是,「讓大家有感」很重要,而要做到這點,解決的問題要切中要害,還要即時調整。「只要有人今天提出某個回饋,我今天就改完、明天讓你感受到。」只要同仁感覺到自己的意見被尊重,就會更願意投入使用、再給出回饋,提升系統易用性。
從最初只有廖家德和一位資訊(IT)組長的「業餘投入」,如今,奇美醫院已經有 20 人參與生成式 AI 的開發應用。廖家德說,「借將不會影響他們的本職工作,而且他們在我這個專案,只會做和自己部門相關的事。」例如,藥劑師就負責鑽研提升藥劑部工作效率的生成式 AI 應用,協助部門創新。
只要有人提出某個回饋,我今天就改完、明天讓你感受到,才能讓導入 AI 應用維持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