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 Management > 人力資源
feature picture
Leonardo.Ai

躺平文化的反撲!安靜度假、報復性離職等職場 4 趨勢,哪個說中你的公司?

2025-02-06 撰文 莊彙翌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安靜離職」(quiet quitting)、「躺平潮」⋯⋯早在 2022 年,職場上掀起一股對組織不滿的無聲抗議,一方面對於奮鬥文化(hustle culture)質疑,另一方面是不想為工作失去生活。再加上 2024 年,員工在歷經大裁員潮、重返辦公室政策等趨勢之後,對企業的信心跌到谷底,美國調查機構蓋洛普(Gallup)指出,員工整體滿意度降至歷史最低紀錄,僅有 18%。

2024 年底更出現「報復性離職」(revenge quitting),演變成員工不在意是否好聚好散、果斷離職的結果,然而《快速企業》(Fast Company)提到,就和「安靜離職」一樣,源頭都是來自員工對職場的疏離感。這個狀況到了 2025 年,仍是企業需要關注的管理議題。

蓋洛普於 2024 年 6 月發布的《2024 年全球職場現狀報告》(2024 State of the Global Workplace report),針對超過 160 個國家、近 13 萬名受訪者,全球約有 62% 的員工對工作缺乏投入感(engagement),其中東亞地區達 67%,約略高出 5%,這些人只願意完成任務的最低要求,而且對工作產生疏離感。而低投入感對全球經濟造成的損失高達 8.9 兆美元(約新台幣 289 兆元),等同全球 GDP 的 9%。

延伸閱讀:宣布重返辦公室,卻換來員工離職!辦公制度該如何滿足員工的需求?

對工作低度投入原因:感覺不受重視、缺乏連結

現代員工為什麼會有如此高比例的低投入感?蓋洛普工作環境管理與福祉(workplace management and wellbeing)首席科學家吉姆.哈特(Jim Harter)認為,職場需求沒有被滿足是主因,「當員工感覺公司不夠在乎他們時,他們自然也會付出更少的努力。」

全球最大共享辦公空間公司 IWG(International Workplace Group)的調查也佐證這個觀察,近 6 成的人表示,當主管的行為或想法讓他們感到不被重視、過度管理,或沒有提供符合他們需求的彈性工作選擇(比如改為每周 5 天到辦公室上班)時,他們更有可能傾向安靜離職。

2024 年出版的《年輕人為什麼安靜離職?》,作者金間大介觀察到,相較於歐美國家的年輕員工,日本的安靜離職者比較不會輕易揭露自己真實的情緒和想法,所以在職場上會表現得很積極,即使遇到困難,也會說「我會解決,沒問題」,讓自己看起來不需要讓人擔心。

金間大介認為,這些員工多半具有「好孩子症候群」的特質:態度好、不出錯,卻也不會主動爭取晉升等挑戰。深究背後的原因,可能是因為對自己沒有自信、自我肯定度較低,所以想盡可能減少失敗的可能性,演變成安靜離職的現狀。

日本心理諮詢顧問上田廣大提出另一種解釋。他認為,經歷過 COVID-19 疫情,職場工作型態變得更多元,愈來愈少人同時待在辦公室內,閒聊的時間變少,難有日常對話的機會。一旦缺乏溝通,出現問題時就更容易獨自隱忍,無法對外排解情緒、解決問題,就容易增加安靜離職的可能性。

延伸閱讀:嬰兒潮世代習慣工時長、Z 世代重視生活品質...世代間「互看不順眼」有解嗎?

會激勵員工的主管,較容易建立職場歸屬感

蓋洛普建議,公司如果要解決員工安靜離職的問題,首先,應該提拔並培養懂得擔任員工教練的主管,帶著下屬面對新挑戰,而不是只讓主管充當監督的角色。

除此之外,還可以建立一套培訓系統,包括激勵員工、發掘並培養員工優勢、激勵個人挑戰跳脫舒適圈的任務,以及鼓勵同事建立互相幫忙、關懷的氛圍。

另一方面《快速企業》提到一個做法,可建立「工作共享」,將一項任務或職位分配給 2 位或多位員工負責,在彼此互助的過程中,減少安靜離職的機會,一方面讓感到工作過重的員工得到喘息,一方面也能讓他們和夥伴合作,建立團隊信任。

071_職場關係4趨勢,檢視公司出現哪些問題?
經理人
繼續閱讀 人力資源管理
相關文章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