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從事培訓顧問業的初期,前輩曾經提醒我:「與企業進行需求訪談時,千萬不要談到文化、制度或觀念,這些話題沒人感興趣,你的課程會很難賣!」當時我半信半疑。
經過這 6 年的經歷,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當我談論組織策略創新時,企業的董事長、總經理,甚至特助,通常對此表現出濃厚的興趣,會在現場提問並分享關於文化和制度的問題。而負責培訓的HR人員對這些討論則較少參與。
最近我體檢時發現自己有膽結石,醫生告訴我:「目前沒有明顯的症狀,比如腹痛、噁心或嘔吐,可以觀察一段時間。但如果出現上述症狀,就必須考慮切除膽囊。」
我問醫生,為什麼不直接取出膽結石就好,而是要切除膽囊?醫生說因為膽囊的功能已經受損,即使把舊石頭拿掉,新的石頭還會再長出來。
在沒有明顯症狀的情況下,我選擇與輕微的疼痛共存,如果情況變得更嚴重,才會進行手術。將這種做法放到經營管理上,讓我想到很多時候,企業沒有深入思考組織環境是否已經出現損壞。
我發現,能承認組織問題的企業並不多,願意從根源上進行修復的企業更是寥寥無幾。相反地,許多企業選擇透過長期的培訓來「壓制」組織的痛點。雖然有些人會認為這是在「解決」問題,但我認為,這更像是「緩解」,問題依然存在,未來仍可能再次冒出來。
組織文化的問題,不能靠員工培訓解決
因此,我們應該思考:組織的痛點,是來自於大腦中樞的問題,還是來自神經末梢的問題?
舉個例子,某電子大廠的HR提出培訓需求,希望幫助中階主管在執行企業目標的過程中,能更好地帶領團隊,特別是在面對同仁的抵抗時,能轉化思維並加強溝通技巧。
但為什麼中階主管是「接到」企業訂定的目標,而不是參與制定過程?如果他們自己都不認同這些目標,怎麼可能鼓勵團隊積極推動?所以,要求他們加強溝通技巧並解決同仁的抵抗,這樣的期待是不現實的。
治本的解決方法,應該是在目標設定的過程中,考量到是否有凝聚團隊的共識?是否提供足夠的激勵和動力,讓每個人都能積極參與並認同目標?
很多企業因為不了解真正的問題出在哪裡,也因此無法對症下藥,常常陷入「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窘境,結果痛點依然未解決。
《哈佛商業評論》指出,公司訓練員工的投資報酬率很差,為什麼?組織往往把改變和培養的焦點放在個人,但實際上組織表現和績效的問題,來自於設計和管理不良的系統!因此先改變組織,再訓練個人,才是較有效的觀點。
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曾說過:「文化把策略當早餐吃掉了。(Culture eats strategy for breakfast.)」企業的文化,往往最能影響營運策略的實施成效。年初,很多企業忙於進行策略規畫與共識營,但是否有花時間來檢視組織系統,或了解組織的運作是否暢通?有時候,問題並非來自於主管或員工的專業能力,而是整個組織系統的運作出了問題。
管理者不妨自問:我們的組織文化、制度乃至觀念,是否與時俱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