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尤韻蓉

別用「自認為好」的方式管員工!5 題測驗:你能釋放員工 100% 的潛力嗎?


你覺得自己是好主管,還是好的領導者?
《上位思維》提到,好主管會確保團隊完成任務,但好的領導者能讓他人自願跟隨,激發更多貢獻,最終擴大團隊的影響力。
然而,全球50大管理思想家(Thinkers50)莉茲.懷斯曼(Liz Wiseman)從2011年開始針對數百名高階主管調查,持續追蹤到2016年。她發現,經理人平均只協助員工發揮他76%的能力,也就是說,團隊的表現,其實還能更好。
這也突顯出,成為一位能真正激發團隊潛力的主管,絕非憑直覺或靠經驗就能做到。《經理人》推出的「成為傑出主管的第一課」線上課及《新手主管實戰練習範本》模板,正是為了解決主管在帶人過程中最常見的盲點,從交辦、授權、溝通到培養人才,全方位提升管理核心技能,幫助主管更有自覺、更有系統地引導團隊進步。
領導方式與員工期望不同,恐降低團隊整體表現
懷斯曼指出,會有這樣的結果,是因為主管的領導方式與員工期望的方式,存在著差異。大多數主管都高估自己的領導能力,忽略員工真實需求,導致高度管理、低度領導(主管指引大方向,讓員工自行發揮)的情況。舉例而言,主管擔心出錯,幫員工安排好一切,實際上,員工想自己來,這樣才能學習,不然久了就沒成就感。
原以為對團隊有益的管理方式,最終其實沒有想像中的有效,這就是管理的盲點。《影響力領導》將這類型的主管稱作「意外的減數者」,指的是他們的行動出發點都是想讓團隊更好,但卻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而非以員工的角度理解問題,導致過度掌控或迎合,難以激發團隊潛力,這樣的人通常會降低團隊的整體表現。
為了理解領導者對於員工潛能開發的影響,懷斯曼針對全球 150 名以上的領導者,包含蘋果(Apple)執行長提姆.庫克(Tim Cook)、甲骨文前總裁雷.萊恩(Ray Lane)等進行訪談與分析,最終將領導者分成 2 種類型。
一種是「乘數者」(multipliers),他們相信人是聰明、有能力解決問題的,因此會培養員工獨立運作的能力,在他們的領導下,員工能力會愈來愈進步。另外一種是「減數者」(diminisher),他們的想法是「沒有我,他們一定做不好」,認為自己經驗豐富,傾向單獨做出決策,員工只負責執行,對於其他人的意見也聽不進去,團隊表現自然不會太好。
根據研究顯示,團隊在兩者的帶領之下,能發揮員工潛力的程度差到 2 倍。乘數者有 5 大原則,第一是釋放人才潛能,他們會看到員工隱藏的才能,提供機會讓他們發揮,例如員工很了解 AI 議題,就請他在周會分享相關內容。第二是提供心理安全感,他們允許失敗,讓員工更願意嘗試。第三則是制定有挑戰性的目標,隨著員工的進步,訂出進階目標,讓他們持續成長。第四是創造交流機會,他們會設定議題框架,使員工提出不同想法,再做決策。最後,他們扮演投資者的角色,不直接插手部屬工作,而是提供需要的資源。
請團隊為自己打分數,認清盲點,避開管理迷思
然而,為什麼會有「意外的減數者」出現?原因之一是主管鮮少接受專業訓練,英國特許管理學會(The Chartered Management Institute)調查指出,高達 82% 的管理者沒有接受過相關培訓。沒人教授領導知識,主管們只能以「自認為」好的方式帶領團隊。一般來說,多數人會沿用自己過去被領導的方式,或是要求員工複製自己的工作方法。
然而,每個團隊狀況不一樣,需要適才適所,如果一直使用舊方法,就如同拿一把舊鑰匙,無法打開一扇全新的門。
如果不確定自己是否對團隊造成傷害,最直接的方式是請員工回饋,詢問他們自己是否做出哪些對團隊有害的行為,或是可以做哪些事,幫助團隊發展。
《上位思維》舉例,職場軟體開發商 UKG,透過主管體驗指數了解員工想法,他們請部屬幫主管打分數,部屬必須要為16項描述評分,包含主管是否有給員工迎接挑戰的機會、支持員工的職涯目標、鼓勵他們冒險等,以此統整出主管體驗指數。
這樣的回饋,有助於主管釐清自己的盲點,了解哪些行為可能會傷害團隊表現、哪些能激發員工動力,協助主管進一步成為卓越領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