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王毓茹

車王電如何抓住電動巴士商機?董座:與其被取代,不如自己取代自己


「現在你在台北市基隆路和信義路交叉口看到的電動公車,有 8 成是我們家的。」身在華德動能的電動巴士工廠,車王電子暨華德動能董事長蔡裕慶站在生產線前,自信滿滿地介紹每一站的亮點。工廠內安靜、乾淨、人少,自動化程度之高,令不少國內外訪客大感驚艷。
他在 1982 年成立車王電,成功打造出台灣唯一車用電子關鍵零組件製造商,推出超過 1600 多種汽車零件,幾乎囊括各車型需要的零件,也自創電動工具品牌德克斯(Durofix),擁有 400 多項專利。2015 年,跨入電動車領域,如今具備自主整車設計能力,造出國產自製率超過 65% 以上的電動巴士。
這座位在台中梧棲的工廠,1、2 樓是華德,3、4 樓是車王電,代表車王電扮演供應鏈上游角色,生產零組件和模組給華德,華德在 2 樓做預組之後,到 1 樓生產線上車,形成一個垂直供應鏈的整合關係。
車王電從 2 人小工廠起家,在「車用電子」還無人知曉的年代,由蔡裕慶和創業夥伴蔡志惠自行研發出電子引擎點火系統,一路做到營收破 20 億元,成為銷售超過 1600 種零件的車用電子廠。「我非常喜歡無中生有,做從 0 到 1 的事,沒人做過的事,我就是要把它弄出來。」這股拚勁,數十年未減。
年輕時就大量汲取書報雜誌資訊的蔡裕慶,既在趨勢裡看見了商機,自然也嗅得出危機。「你每年都要思考這個問題:未來誰會讓你這個事業消失?」答案是:「我知道早晚我們一定會被電動車給取代。」於是,2000 年左右,他看見微型慢速電動車的產業發展,開始思考台灣應該發展電動巴士。
「與其等別人取代我,不如自己取代自己。」蔡裕慶選擇站到了油車的對立面,大膽進入電動車市場,並冷靜審視自我,分析電動車的心臟是電池,車王電雖有電子零件的能力,卻欠缺電池和車輛製造技術,於是投資日本電池管理新創公司 EVTD,並將製造電動巴士的華德動能納入旗下。
2015 年,華德取得台北市第一條電動巴士承製權,也協助客運商進行充電場站設計和建設,讓電動巴士順利上路,同時還瞄準海外市場,透過投資進入日本和美國,如今在日本電動巴士市占率達 10%。
蔡裕慶想做的,不只是國產電動巴士,還要建構電動巴士的生態系,企圖用標準化與智能化的產品與服務,走出台灣,迎戰世界。
積極布建國際市場通路,掌握客戶資訊,即時在地服務
Q:談談創業的契機?
A: 我很愛看書和雜誌,什麼管理、技術雜誌一來,都第一個看。大概 1970 年代,我讀到報導,到了 2000 年,汽車零組件中有 25% 是電子元件。當時台灣的車沒有電子,都是白金點火,我覺得是機會。30 歲想創業,我開始想,要當老闆,我要懂什麼?就去上課,學心理學、會計學、管理學、品保和總體經濟等等,也到處看展找機會。後來在貿協展覽認識蔡志惠(在車王電擔任總工程師,已退休),當時他在三陽工業當工程師,也在看電子電機的東西。我們聊完就想合作,在台北南港玉成國小附近,租一個 21 坪的工廠,開始創業。
蔡志惠讀動力機械、懂汽車,我讀台北工專(台北科大的前身),我們 2 個人自己做。白金到冬天會碳化,要磨掉積碳,車發不動,又耗油,我們用高壓線圈跟電子控制器,結合成汽車引擎電子點火器,能精準控制點火時機,提高燃油效率,省油又好發動。
Q:小公司的新產品,怎麼賣出去?
A: 我一開始就沒有找車廠談,因為當時台灣車廠都來自國外,外國車廠沒有設計汽車引擎電子點火系統,不可能裝這個,所以我只做 AM 市場(aftermarket;售後市場,指售後維修的非原廠零件)。
為了推銷產品,我跑到修車廠,說服對方,對方不信,初期我就讓他免費安裝試用,找了一台計程車試用,覺得不錯。第二個動作,是看誰最常來修車廠做生意?我發現賣潤滑油的和車用音響的很常來。這些人例行要去修理廠,談技術他不懂,如果讓他們先買我的產品,再賣給修車廠,這個市場需求太新,他們肯定會因為推銷困難而拒絕。我乾脆先打下幾個修車廠的生意,讓賣潤滑油和車用音響的人負責交貨,每交一個產品就能獲利上千元,他們當然樂意當我的當經銷商,也願意增加人手把我的產品賣給更多修車廠。這些人都搞定,我就像長了很多隻手,逐步建立全台銷售網絡。
Q:車王電從資本額 120 萬起家,年年賺錢的關鍵是?
A: 剛開始,我們只有 3 種產品編號,賣電子電火器和電壓調節器。公司成立第三年,就到美國參展,做國際生意;第六年就成立美國子公司。對我來說,客戶資訊是重中之重,必須把通路全部掌握,我自己就是出口商和進口商,把市場的客戶資訊全部壟斷在自己的子公司。如果透過出口商,賣給美國進口商,再賣到客戶手中,買方為了提高利潤,一定每年跟你壓價格;哪天市場競爭激烈,還可能去找其他人。
第二點,我們是外國公司,誰願意幫你推產品?誰有把握你會負責任?我非常重視當地服務,服務做不到,就不要做生意。在美國有公司,客戶下訂單,很快明天就交貨,要是等台灣出貨,光海運就快 1 個月。從 3 個產品出發,到 1600 多種汽車零件,現在最少全球 90% 的國家地區,我們的商品都在上面。
以未來思維超前部署,用新的自己取代舊的自己
Q:車用電子和工具機發展很好,為什麼跨入電動巴士領域?
A: 我創車王電,本來期望在汽車電子的銷售服務,成為亞洲前幾大,但是沒有達成,加上看到車王電的發展有一定的極限,甚至早晚會被電動車取代。從車用電子轉到電動車,等於是對立面,但是我想,與其別人取代我,我乾脆自己取代自己。你應該思考一件事:未來誰會讓你這個事業消失?每年都要思考這個問題。
大概 2000 年左右,看到電動車產業趨勢,覺得台灣應該發展電動巴士。電動轎車競爭太激烈,電動巴士市場相對競爭對手少。台灣未來有大量公車要更換成電動巴士,估計 1 年 3000 多部,市場基礎穩定,最少可以養 2 家公司,還可以出口到其他國家。
Q:怎麼發展電動車相關技術?
A: 掌握趨勢只是第一步,執行才是關鍵。透過 SWOT 分析(強弱危機),要做電動車,車王電的優勢是懂汽車電子,在海外有子公司,對軟硬體和物聯網很熟,弱勢是不懂車輛製造。看你缺什麼,就去投資它。
比方說 2005 年,我認為車輛安全非常重要,看好胎壓偵測,就投資亞太優勢,台灣早期做無線胎壓監測器最大的公司,有很強的無線射頻技術。
要進入電動車領域,從 2001 年投資華德動能,他們很早做電動商用車,當時在台灣市占第一,也是首家通過交通部車輛安全審驗中心電動巴士「自主設計能力」資格的公司。2018 年,華德動能正式納入車王電集團旗下,負責做車輛和系統設計,車王電提供關鍵零件。
因為電動車的核心是電池能源管理,我一定要抓住這塊,就投資東京大學新創團隊 EVTD,得到電池管理技術,也因為這層關係,接上日本最重要的合作夥伴住友商事。同樣的道理,為了發展智慧交通,我們併購公車動態資訊系統商銓鼎科技,2024 年併入華德動能軟體事業處,他們的 APTS 系統(先進大眾運輸系統)在台灣市占率超過 80%。
新能源也很重要。氫燃料電池續航比較長、更節能,2022 年我就投資工研院獨立出來的新創公司氫豐綠能,是台灣唯一用金屬極板製造電堆產氫,並具有混氫發電技術的公司,預計將來發展氫能混動電動巴士。
Q:電動巴士的經營模式有什麼不同?
A: 電動巴士牽涉到不只是賣產品,還包括法規政策,以及怎麼幫客戶解決問題,像是充電樁、電力系統和零組件更換,怎麼解決?我先盤查現有的供應商,如果提供的產品不適合,就要求團隊自己發展。例如台北市 66 路是第一條全電動公車路線,當時欣欣客運購買 12 輛華德電動大巴,我們就在木柵和深坑建立充電場站,再加上太陽能發電系統和汰役鋰電池儲能系統,提供一整套充電基礎建設服務。目前北部就有欣欣客運木柵站、深坑站、大南汽車北投站,3 個完整生態系場站。
這樣的例子太多了,會有這個底氣,是因為車王電本身技術含量很高,我們有很強的軟硬體人才,透過投資又不斷納入新技術。我非常喜歡無中生有,做從 0 到 1 的事;我也很喜歡反敗為勝,沒有人做過的事情,我就是要把它弄出來。我不敢講每天,最少每周、每月,都一直在創造這種事情,到今天為止,還是如此。
自主技術打造生態系,跨國合作進軍海外市場
Q:為何不採用外包模式?
A: 有些業者是用外包,車輛製造、銷售、服務都包給不同公司,那產品出問題是誰負責?我認為,台灣的巴士製造產業停滯 30 年的原因就是外包,比方說一個車輛工程,找外面的工班來做,公司不用多養員工,工班做完就走。雖然成本降低,但效率也低,因為工時拉得愈長,工班就能賺愈多錢。
我們公司自己養人,要想辦法愈少人愈好,就得想辦法改善製程,所以車王電和華德動能工廠是智慧製造,從車身骨架自動焊接、自動快速換色的噴塗手臂,自動化程度很高,整個工廠生產線只有 39 人。這不是因為我們很有錢,相反地,是要用最經濟的方法來製造高品質的產品。
舉例來說,我們用機器手臂做巴士的自動焊接,其實機器手臂不貴,難的是怎麼設計軟體,符合車身焊道。車王電有很強的軟體人才,工程師寫程式時,老師傅也會在旁邊提供意見,包括力道和工法,等於讓機器手臂變得像老師傅的手一樣靈巧。用機械手臂焊接,不只能避免工安問題,還提升效率。本來焊接整個車身需要4個人花半天時間,現在車身裡外,不到2小時就完成。
把老師傅的動作細分,就是標準化,標準化才能自動化。我們規畫未來到美國和日本投資電動商用車,標準化和自動化才能把整套流程複製到海外,做技術移轉(technology transfer and partnership),再講簡單一點,就是輕資產經營國際市場。
售後服務也很重要,華德的電動巴士可以監測 600 多項數據,傳回後台做紀錄,若有異常會通知負責單位,做即時處理及預防檢測保養,你一定要比客戶更早知道問題。
Q:怎麼和日本與美國夥伴建立合作關係?
A: 剛剛提到投資日本新創 EVTD 認識了住友商事,我發現日本在電動巴士製造能力比較弱,我們的技術超前,這是機會。2018 年開始和住友合作,引進日本鋰電池,利用電池管理平衡技術(BMS)來延長電池壽命和效率,並將汰役的鋰電池用在欣欣客運木柵場、南台灣客運的電動巴士場的儲電設備。
日本市場也有更換電動巴士的需求,但價格很高,日本製的一台 50 萬美金,美國製要 95 萬美金,當地業者買不起。因為日本車體非常堅固,壽命大概 30 年,我就維持原有車身外殼,換掉引擎、控制器等內裝,按照日本法規設計,變成「外日內台」的電動巴士。通過測試,油費省 7 成,價格是日本柴油車的 6~7 成,透過住友的網絡銷到日本市場,目前在日本電動巴士市占率達 10%。
美國的合作夥伴 Optimal 是幫美國 3 大車廠做 CAE(電腦輔助工程)服務,也在發展電動車。2022 年,財團法人車輛研究測試中心跟 Optimal 合資成立「優車智能」,我趁機邀請他們來公司參觀,他們看了車王電的工廠,隔年就簽訂合作協議,預計未來到美國設廠,製造大型電動巴士和相關零組件。
Q:如何打造電動巴士生態系?
A: 生態系可以分成 3 大塊,產品、營運維護和與永續。產品又包含系統整合與先進駕駛輔助系統。營運維護像是充電基礎設施、車隊管理等,永續就包含材料回收再利用和智慧交通。車王電在產品上,有自動化的電動巴士生產線、還有電池管理系統等關鍵零組件;營運維護則能提供充電基礎設施和車隊管理;在永續方面,我們投資氫能應用,也利用汰役電池進行儲能。其實電動巴士是一個很龐大的生態系,估計 2028 年全球產值會達到 750 億美元(約新台幣 24 兆元)。
成為生態系,不只是設計車、做車,更要會用車。像蘋果(Apple)產品都是別人製造,賺設計和平台的錢,懂得用車就是把產品加上你的價值,賣車跟服務獲利最高。
蔡裕慶
1956 年生,台北工專(台北科大的前身)電機科畢業,現任車王電子暨華德動能董事長。曾在環隆電氣工作,開始接觸汽車電子,看到汽車電子零件成為趨勢,1982 年與合作夥伴成立車王電子,而後帶領公司從電子零件進軍智慧交通,打造國產電動巴士。
我非常喜歡無中生有,做從 0 到 1 的事,沒有人做過的事情,我就是要把它弄出來。
車王電子
1982 年成立,資本額新台幣 120 萬元,以車用電子起家,並跨足汽車電動工具機,2001 年掛牌上市,成為台灣唯一車用電子關鍵零組件製造商。2015 年進入電動車產業,之後將華德動能納為子公司,結合車王電技術,建構具備自主整車設計能力與完整電動車生態系統,國產自製率超過 65%。2024 年總營收為 33 億元,全球員工約 1500~2000 人。
Donts
1|掌握產業趨勢,作為公司未來走向的參考。
2|找出自己的優勢和劣勢,透過投資合作補強不足。
3|建立樂於分享的文化,隨時跟同仁互相分享最新資訊。
Dos
1|別停留在舒適區,這是經營企業大忌。
2|不要單純追求短期利潤,犧牲長期競爭力。
3|避免獨斷獨行,做好全員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