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 Business > 組織文化
feature picture
xFrame

為何企業愈來愈重視 EAP,從員工的健康到退休規畫都要出力?

2025-06-23 撰文 莊彙翌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近年,台灣職場接連發生員工輕生的憾事,也引發了對職場心理健康的討論。曾擔任勞動部「員工協助方案宣導手冊」編輯的興智國際執行長黃智儀表示,早期多數企業對職場心理健康是「危機管理」,也就是等到問題發生了才來解決。

然而,現代工作不確定性高、經濟壓力更甚以往,導致愈來愈多員工出現身心問題;加上 Y 世代與 Z 世代的職場工作者,更重視雇主是否提供相關支持,企業也漸漸從「解決問題」的角色,轉換成「主動預防」,發展出一套資源地圖,也就是 員工協助方案(EAP,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

延伸閱讀:員工連午休時間也在工作?有心杜絕加班文化,主管就不能小看這 4 種情境

EAP 是什麼?能如何預防個人、組織的疑難雜症?

所謂的 EAP,是一套涵蓋個人、組織及管理等面向的系統化方案,個人面可以細分成工作、生活及健康,如工作適應、法律或財務諮詢;組織及管理面則是針對主管,提升如重大事件管理、面談技巧等領導及管理能力,協助處理可能影響到組織生產力的各種議題。

企業可以針對某一項議題,補助員工一定額度或次數的諮詢機會,在短期內安定員工心理狀態。已服務超過 50 家企業的抱抱心身醫學診所諮商心理師黃珮瑜形容,EAP 就像是解開毛線球一樣,梳理員工遇到的難題,同時告訴員工,你不一定要孤軍奮戰。再把協助的現況,統整在每個周期(每季、半年或一年)向企業報告,以數據化且去識別化的方式呈現預約狀況、議題、滿意度等。

黃珮瑜表示,目前大部分的諮詢,以自願尋求協助為主,主要是為了應對壓力管理(如時間管理、職涯發展、身心調適);其次是人際關係(如家庭關係、伴侶相處)。

她認為,主管在職場上主責管理及領導,「但是他無法,也不需要擔任員工的心理輔導員,解決所有人的身心困擾。」因此,由公司提供專家資源,可能比主管協助來得及時且有效。

黃智儀提到,EAP 起頭不難,因為「這沒有一套固定菜單,而是隨著組織文化、需求去彈性調整的方案。」

像人資負責選用育留,幫助員工適應職場,或是企業提供健檢補助、聘請職業安全衛生護理師等;可以幫助到員工的事情,都算是 EAP 的內容。她建議公司先整理現有的制度和福利,再和外部顧問或專家諮詢,想滿足內部哪些需求,建構更完整的方案。

如果全由內部專業人員提供服務,雖然成本較低,但員工也容易擔心隱密性不足;和外部專家合作,可摒除隱私問題,成本也相對較高。

延伸閱讀:原來這些話很過分!玩笑開過頭,小心變成「有毒職場」的禍源

員工、同事、主管協力,3 大認知接種心理健康預防針

黃智儀建議,企業可以建立 3 條線,也就是「員工有自覺」、「同事有感覺」、「主管能發覺」,構築發現問題的護城河。首先,在新進員工剛進到公司時,透過新人訓練,分享哪些問題可以獲得公司協助;第二,當員工發現身邊親友或同事有異狀時,詢問專家建議;最後,主管可以從員工出缺勤、績效等指標,觀察他是否需要協助。

黃智儀表示,職場上的難關或衝突,「離職,不一定是最好的解決方法。」EAP 的任務是提供員工在職場上的應對能力,同時考慮到法律權益與工作責任,比如勞基法、職場不法侵害,「讓他未來即便沒有EAP協助,也可以在職場與人生中生存下來。」

071_一張圖看懂如何啟動企業身心健康支持網絡.jpg
經理人
繼續閱讀 組織文化
相關文章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