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莊彙翌

庫克的 3 大學習法:一門倫理課,決定他與其他科技業高管的不同!


自蘋果(Apple)執行長提姆.庫克(Tim Cook)2011 年接掌這家影響全球深遠的公司以來,他不斷突破蘋果的營運成績,不僅主導推出 Apple Watch、AirPods 等新產品線,還將蘋果帶上市值約 3 兆美元(約新台幣 89 兆元)的里程碑,14 年來,股價成長超過 1000%。
補足商業與管理能力,從工程師晉升經理人
庫克在大學時期主修工業工程,他卓越的營運和管理能力——無論是供應鏈管理、對多元價值及環境永續的堅持,都是日後學習而來。在進入蘋果前,庫克曾在 IBM 工作 12 年,負責生產線的流程管理,學習源自日本汽車品牌豐田的及時生產(just-in-time)制度;這是一套可以隨著實際訂單生產產品,而不用大量生產預先囤貨,以達到零庫存的生產流程。日後他運用這項專才,成功讓蘋果起死回生。
在《提姆.庫克》一書中提到,當時庫克認為自己擁有工程專業還不夠,需要更全面的視角才能全面解決商業問題,因此他進修杜克大學福庫商學院的夜間課程,攻讀企管碩士;這有助於日後在 IBM 的晉升,因為公司需要具備領導及管理能力的工程師。
1998 年,庫克以全球資深營運副總裁之姿加入蘋果時,公司正因供應鏈及成本問題而陷入營運困境、瀕臨破產。就是在如此低潮的時刻,庫克決心整頓蘋果。
他逐步檢視內部營運流程,說服國外供應商到加州、新加坡蘋果廠區附近設立工廠,因應及時生產;並盡可能將零件外包給海外廠商(如 LG、廣達等)、關閉幾間自營工廠,在他到任的 7 個月內,就將高達 33 天的存貨周轉天數減少到 6 天,到了 1999 年只剩 2 天。庫克的這一役,被譽為讓蘋果重新獲利的關鍵人物;他扭轉了頹勢,改變了蘋果的未來。
他在杜克大學也修習了一堂對他影響至深的倫理課程——無關乎會計醜聞或內線交易等經營層面的問題,而是包括環境、勞動議題,以及公司所捍衛的價值觀,這些都會深切影響到社會層面。他學習到,組織內部的每一個環節,都要符合公司的整體形象。庫克認為,企業應該致力於環境永續、重視員工的重要性,這些構成他往後掌舵蘋果時的經營信念。
學習倫理與多元價值,融入公司經營理念
《提姆.庫克》作者利安德.凱尼(Leander Kahney)說,這在科技業相當少見,因為該產業漠視倫理(如 Uber 曾不當對待員工)的議題時有耳聞,也顯得他與科技業其他領導者的信念有很大的不同。
2012 年,他接任蘋果執行長,將倫理及多元價值觀與經營理念相結合。比如庫克注重個人隱私,也認同公司應捍衛用戶隱私權,因此推出隱藏個人郵件地址功能,可以保護真實郵件地址、避免被垃圾郵件騷擾。
庫克也相信平等教育,因為他自己就是最好的例子,「如果沒有優良的公共教育,我將無法達成今日的成就。」庫克認為,程式是人人必備的技能,「寫程式比學英語重要。」因此,蘋果推出大家寫程式計畫,為小一到大學的學生提供完整的程式課程。
他認為,公司不能只是枯等人才自己修完程式課程後,加入公司帶來創新,必須往下扎根,讓每一個孩子都有機會接觸到程式。對庫克來說,這些回饋社會的計畫,目的不在於創造營收或利潤,而是一種社會責任。庫克帶領蘋果走向新的高度,也成就更好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