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 詹絜琋

睡前還在回覆同事的訊息?4 面向建立「職場邊界」,找回下班後的人生


在遠距與混合辦公盛行的今天,工作與生活的界線變得模糊,「 職場邊界 」也變得比以往更容易被忽視。
手機與協作軟體讓訊息無所不在,「下班」不再是絕對的時刻,許多人即使在晚間或假日仍處理公務,長期處於待命狀態。這種情況不僅讓加班工時悄悄累積,更可能引發慢性壓力、職場倦怠與心理健康問題。
邊界感是什麼?職場為何需要邊界?
《邊界感》一書指出, 邊界感(a sense of boundary) 指的是一個人對自我與他人界限的意識與維護能力,邊界感強的人通常不會過度干涉他人生活,同時也能在他人越界時及時拒絕,以維護自己的自主性。
擁有邊界感,就是在自己與他人之間,畫出一條相處的界限,有了這條界限 我們的一言一行就有了尺度與準則。
而「職場邊界」則是指,在工作環境中,員工與同事、主管、公司之間,在責任、時間、資訊、情感等方面應有的界線。它的核心是讓每個人在履行職責的同時仍能保持身心健康、工作效率與相互尊重。
83% 的員工每周下班時間被打擾至少 2 次
美國心理學會(APA)2023 年發表的〈Work in America Survey〉一文指出,有 95% 的受訪者認為「組織尊重員工工時內外界線」很重要,但實際上有 26% 的人認為「雇主不尊重個人邊界」。
《史隆管理評論》(MI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研究則指出,76% 的員工認為「下班時間被聯絡」是不受歡迎的邊界侵犯,83% 的人每周至少被打擾 2 次。
工作者可透過「怨恨檢視」覺察邊界是否遭到侵犯
針對這個問題,作家兼高管教練梅洛迪.懷爾丁(Melody Wilding)提出一個簡單的方法,幫助職場工作者覺察並修復被侵犯的界線:「怨恨檢視」(Resentment Audit)。
怨恨檢視的核心概念很簡單,就是 將情緒作為反映邊界失守的訊號 。像是固定午休時間被例會占用,會讓人感到疲憊與專注力下降;假日被臨時加班任務打斷家庭生活,會引發不滿;而同事頻繁的隨時打斷,則可能造成進度延遲與情緒壓力。這些看似小事的累積,其實會逐漸消耗工作熱情與耐心。
「當你感到怨恨、不滿或罪惡感時,那代表邊界在提醒你,它需要被重新劃定。」
懷爾丁表示,進行怨恨檢視並不複雜。首先,確實記錄近期讓你感到怨氣或壓力的事件,誠實寫下觸發情緒的原因與影響。接著,分析背後的核心因素,是時間安排失衡、資源分配不當,還是溝通不夠明確。最後,針對這些情境設定改善方案,例如建立更清楚的工作時段規範,或與主管討論「非緊急任務延遲至上班時間處理」的原則等。當界線清楚後,不僅能保留休息時間,也能在工作時更專注高效。
4 大策略建立職場邊界
要真正建立健康的職場邊界,不僅需要覺察,更要落實在日常的行動中,《邊界感》一書建議將其分為責任、時間、資訊、情感 4 大面向:
責任邊界
清楚自己的職務範圍與權責,避免因「不好意思拒絕」而長期承接額外工作,甚至導致權責混亂。例如,行銷人員臨時協助銷售提案無可厚非,但若長期取代業務處理客戶,就會影響本職工作與團隊分工的公平性。
時間邊界
在工作與休息之間劃出清楚的分界。這意味著不被「隨時待命」的文化牽制,也避免長期加班耗盡精力。像是企業可明訂晚上 8 點後,非緊急事宜不必回訊息,或在行事曆中劃定「專注時段」,禁止在這段時間安插臨時會議。這不僅保護員工的私人時間,也提升工作時的專注度。
資訊邊界
這是維護彼此隱私與專業信任度的基礎。適度分享必要資訊、不過度探問或散播私事,並確保機密資料不被濫用。例如,不在辦公室隨意討論同事薪資、健康狀況或私人感情,避免在團隊中製造不必要的猜測與緊張。
情感邊界
在職場保持專業,不讓私人情緒過度影響判斷,也不把情緒當作施壓或操縱的工具。面對分歧時,選擇理性討論,而不是冷戰或情緒化指責;遇到同事請求協助時,可以先肯定對方的需求,再以具體且禮貌的方式表達自身限制,例如:「我很想幫忙,但今天的工作已經排滿,能否明天再處理?」既顧及人情,也守住自己的底線。
4 大面向並非彼此獨立,而是相互影響的系統。時間界線能保護情感穩定;責任界線有助於管理時間與資源;資訊界線則能減少情感衝突。當它們在日常工作中被同時維護,職場合作才能在效率與尊重之間找到真正的平衡。
我想維護邊界感,會不會被認為「很難搞」?
許多人在設定邊界時,會擔心被貼上「不合群」或「不敬業」的標籤, 事實上,問題往往不在界線本身,而在於表達方式。
心理治療師露西·貝爾斯福德(Lucy Beresford)表示,設定邊界時語氣應保持中立與尊重,避免帶有評判或責備的成分。
她舉例,如果你對同事說:「你總是在最後一刻才通知我,所以我很難幫你」,這會讓對方感到被批判,可能引發防衛;但如果換成:「我需要提前一天收到通知,這樣我才能妥善安排並且協助你」,則能聚焦在自己的需求與條件,讓對方更容易理解並接受。
《富比士》(Forbes)專欄作家卡洛琳·卡斯特里永(Caroline Castrillon)建議,使用「我訊息」取代指責語氣。例如:「我需要在下午 3 點前完成報告,所以無法參加臨時會議」,這樣可以避免讓對方感到被指責。再者,提供合理的理由,能讓他人理解界線背後的專業與健康考量,並降低衝突的可能性。
良好的邊界文化,能提升企業幸福感與競爭力
健康的職場邊界,不只是員工自我保護的工具,更是企業競爭力的關鍵。
Workplace Strategies for Mental Health 的研究指出,清楚的界線能降低員工流動率、減少倦怠並提升工作效率;而《史隆管理評論》的調查也顯示,界線管理得當的團隊,更能建立信任與協作默契。當組織規範與個人行動雙向支撐,邊界文化就能落地生根,讓成員在安全感中專注於高價值的工作。
懷爾丁強調,「當你學會對不重要的事說不,才能對真正重要的事全力以赴。」
學會劃清界線並非拒絕責任,而是確保長期發揮專業、維持健康與創造價值的前提。當界線被清楚劃定,工作與生活才能互相支撐,而不是彼此消耗,讓每個人都能以最佳狀態持續前行。
資料來源:《邊界感》;時報、Business Insider、Indeed、Forbes、WSMH、VOGUE、MITSloan、APA;本文初稿由 AI 協助整理,編輯:詹絜琋
核稿編輯:王宥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