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李岱君

跨部門協作為什麼讓人心好累?主管如何發揮影響力法則


跨部門專案已經不是新鮮事,卻是萬年課題。假設你要協調行銷、技術、業務、客服 4 個部門,推動數位客戶體驗最佳化。每個部門都有自己的 KPI 和優先順序,自己既沒有指揮權,又要對結果負責,任誰都滿腹委屈。
明明大家都知道要合作,為什麼跨部門協作還是讓人分身乏術、心好累?
先問問自己,是不是在用權威思維做影響力工作
大部分主管在跨部門協作時都會犯同一個錯誤:試圖用「權威」來推動事情。
開會時強調專案重要性,要求大家配合,設定明確分工和時程,然後期待所有人都會乖乖照做。但現實是,跨部門協作需要的是影響力,不是權威。
遠傳電信前副總郭憲誌深有體會,他在遠傳 18 年,最複雜的跨部門挑戰就是執行智慧城市專案。這個專案不只涉及公司內部多個部門,還要協調政府機關、協力廠商等外部單位,完全沒有指揮權。但他認為,「權威來自職位,影響力來自價值創造。」
沒有權威如何推動跨部門、對外協作?
當時遠傳承接一個政府專案,要與公部門合作,涉及多家協力廠商和公司內部不同部門。郭憲誌臨危受命接手這個進行到一半、出現問題的專案。
最大的挑戰是每個參與者的目標完全不同,例如協力廠商要確保獲利,不能虧錢;政府機關要看到具體成效,符合政策目標;公司高層要控制成本,按時完成;而內部各部門有自己的 KPI 和工作優先順序。
這就是典型的跨部門協作困境,大家關注的利益點不一樣,自然就會產生資源搶奪、互踢皮球。
面對這個局面,郭憲誌提出 4 步驟影響力建立法,順序是學習、理解、協助、創新。
第一步:找到各方的關鍵人物
郭憲誌不是去找各單位的主管,而是找「實際在做事的人」。在政府端,他找到負責具體執行的科長;在協力廠商,他找到技術負責人;在公司內部,他找到各部門工作量最大的同事。「每一個組織裡面都有常態性出現的,就是那個 loading 最重的人。為什麼他可以承擔最大的工作量?他的主要工作性質是什麼?」
這些人通常最了解執行面的困難,也最有影響力說服其他同事。
第二步:深入了解各方痛點
他會先問一個問題:「有沒有什麼需要我幫助的?」這時候各方的意見就能彙整,像是協力廠商擔心成本超支、政府官員擔心專案成效不佳被究責、內部同事擔心影響自己部門的績效。
「一定會有磨合的過程,他們不知道新來的主管是不是真的能夠幫到他,或是真心想要幫他。所以你如果重複的、不斷的展現出你的誠意,當有一個人願意告訴你他的難處,那你也試著去解決他的難處的時候,那渲染效果就會出現。」
第三步:用行動建立跨團隊信任
與其宣導要大家配合各項事務,不如主動幫各方解決具體問題,一來建立信任感,二來更熟悉目前專案卡關的地方。
比方說,對協力廠商,可能要協助爭取合理的成本調整;對政府官員,則要提供詳細的進度報告和風險評估;對內部同事,是向高層爭取資源支援。看到每個立場在意的部分,整合資源才是計畫主理人的職責。
「這個時候作為主管、作為這個計畫主持人的角色,最重要的是創造大家可以溝通的平台,扮演讓大家都能夠在這裡面得到 compromise(妥協)。」
第四步:建立可持續的協作機制
但跨部門的專案不只是短期、一次性的,其實可以從中建立一套機制,而郭憲誌建立了 3 層溝通機制。
1.對外部合作夥伴:定期的利益平衡會議,確保各方都能達到最低收益要求。
2.對內部高層:主動而非被動的進度回報。
3.對平行部門:展現責任感獲得高層支持,因為「展現出我們的責任感,其他不是直接 report(報告)給我的協力的其他部門,才會感同身受的願意一起配合。」
回到最初的問題,為什麼跨部門協作讓人心好累?
因為大多數人試圖用「命令與控制」的權威思維,去處理需要「協商與影響」的合作問題。跨部門協作的本質是創造多贏價值,而不是爭奪有限資源時。你不再想著如何讓別人聽你的,而是思考如何幫別人解決問題;不再抱怨其他部門不配合,而是理解他們的難處並提供協助。
走過這一遭,郭憲誌說,「所有的組織運作都是一種取捨,你要先去了解到他的痛在哪裡,找到這之中大家可以溝通的空間。」
在這個組織更扁平、協作愈趨頻繁的時代,學會在沒有權威的情況下建立影響力,不只是生存技能,更是通往更高層級的必備能力。畢竟,未來的領導者不是那些最會下命令的人,而是最會創造價值、建立連結的人。
► 想深入學習更多領導思維?郭憲誌將多年管理經驗,整理成「變速領導力」線上課程,深入解析新 PDCA 框架、跨部門協作技巧,以及如何在快變時代建立真正的領導影響力。📢 點此立即了解課程內容 📢
核稿編輯:陳書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