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按:當所有企業都在用 AI 工具時,真正的競爭是誰能更快學習、更靈活應變。前遠傳電信副總經理郭憲誌基於豐富實戰經驗,提出突破性「新PDCA」管理法,讓組織動得快、變得穩、跑得久,為 AI 時代領導者提供最實用的變速引擎。
當生成式 AI 工具如雨後春筍般進入企業內部,從自動化報表、文案撰寫、圖像設計到客服應對與決策建議,我們所熟悉的工作型態、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被重塑中。因此這場變革,不僅釋放了人力、提升了效率,更引發了一場「速度戰」!而其競爭的關鍵如下:
• 不是你是否用了 AI,而是你「學得多快」?
• 不是你是否會用 AI,而是你「能否快速整合與靈活應變」?
• 不是你該怎麼用 AI,而是你「能比別人更早看見、更快行動」?
在這樣的背景下,領導者不能只停留在方法與觀念,更必須掌握「變速」的節奏與能力。這正是我所提出的「 新PDCA 」的價值所在 ; 它不只是一套思考框架,更是一種可落地、可複製、可擴張的組織加速器,我將其稱之為:變速領導力。
「變速領導力」的核心定義
變速,不是永遠都快;而是在對的時間、對的領域,加速推動對的事情。這種能力來自於 4 項結構能力的整合,也就是「新PDCA」,領導者必須在不同的階段、不同的情境,能夠「變速」且扮演不同的角色:
元素 | 驅動的速度關鍵 | 領導者的角色 |
---|---|---|
P:前瞻思維 | 提前啟動、縮短準備期 | 趨勢偵測者與變革啟動者 |
D:彈性應變 | 快速調整、減少決策延宕 | 即時調控者與節奏設計者 |
C:協作領導 | 降低溝通阻力、加速跨域行動 | 整合推進者與能量放大器 |
A:當責管理 | 爭取資源、消除等待成本 | 信任建立者與組織加速器 |
透過這 4 個面向的同步運作,領導者能夠掌握「如何讓組織動得快、變得穩、跑得久」。
AI 時代下,3 大陷阱正讓你的領導力失速
在 AI 工具滲透企業場域的當下,有 3 種常見的誤解導致領導力失速:
1. 誤把「部署工具」當成「完成轉型」
學了幾套 AI 工具,但沒有改變組織的思維與流程,工具成了裝飾品。
2. 只強調效率,不看整體速度差距
員工效能提升 20%,但產業整體提升了 50%,結果反而落後。
3. 領導者自己不變,卻期待團隊快跑
領導者如果無法以身作則地實踐「新PDCA」,只會讓團隊亂中無序。
因此,真正能帶領組織駛向未來的,將會是兼具洞察力、整合力與反應力的變速領導者。
以「新PDCA」驅動的「變速領導力」
以下是 4 個具體應用場景,說明「新PDCA」如何幫助領導者加快組織的變革節奏:
P-前瞻:縮短從趨勢觀察到行動部署的時間差
• 傳統作法: 等外部顧問、等年報數據,導致策略落後半年。
• 變速作法: 導入「AI 未來工作應用雷達」,每月追蹤行業最新應用、競爭者動態。
實例: 某製造業建立「未來應用小組」,快速實驗 AI 生成 SOP,比競爭對手早半年標準化作業節點。
D-彈性:導入「AI+人」快速迭代模型
• 傳統作法: 部署大型系統、一次性導入,流程難以調整。
• 變速作法: 先以AI工具解決一線人員重複性工作,並滾動式調整。
實例: 某零售業用 Notion AI 訓練行銷人員5天上手AI內容產出,並建立「容忍錯誤、快速調整」的文化。
C-協作:打造跨部門AI實驗空間
• 傳統作法: IT 部門主導導入,其他部門被動等待。
• 變速作法: 業務、行銷、IT 共同組成「生成式AI應用小組」,每周 demo 成果、反饋調整。
實例: 一家保險公司導入 AI 生成保單摘要說明,由法務、行銷、客服等部門共同修訂語言模型 prompt,使產出一次成功率提升到 92%。
A-當責:快速對齊資源與決策鏈
• 傳統作法: 小團隊內試點、資源不足,導致規模化卡關。
• 變速作法: 主管主動向高層簡報問題、機會以及需支援項目,3 次溝通內拿到決策權與預算
實例: 某 HR 主管用 ChatGPT 撰寫職缺描述提升求職者點閱率 30%,向高層展示投資報酬率後,快速取得系統升級預算。
變革成功密碼:懂得何時加速、何時調整
面對 AI 工具與技術的洪流,所有企業的效能都會提升,但真正能跑在前面的人,是「能變、能快、能整合」的領導者。「新PDCA」提供的不只是觀念,而是一個「變速引擎」:
• 前瞻(P)讓你跑在趨勢前面
• 彈性(D)讓你不怕改變與挑戰
• 協作(C)讓你整合更多能量
• 當責(A)讓你穩定爭取資源與信任
這個時代不是巨人打敗小企業,而是「快企業」打敗「慢企業」。速度,是競爭的本質;變速,是領導的本事。
如果有興趣進一步了解「新PDCA」這套管理法,如何幫助領導者在高速變化中搶得先機,帶領團隊跑贏這場 AI 競速賽,可以參考我與新商業學校合作的線上課「變速領導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