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 科技的成熟加上 VUCA 時代的來臨,已全面改寫企業運作的規則。過去穩定的商業邏輯、線性的績效管理、層層分工的組織結構,在未來不僅難以維持競爭力,反而可能成為企業創新的絆腳石。
在這樣的背景下,我提出了一套適用於現代領導者的行動框架:「新PDCA」這不再是品質管理中的「計畫、執行、查核與行動」(Plan-Do-Check-Act)流程,而是一種為領導者量身打造的「升級領導力模型」:
• P:前瞻變革(Proactively Transform)
• D:彈性應變(Dynamic Adjustment)
• C:協作領導(Cross-Functional Cooperation)
• A:當責向上(Accountability & Trust)
重新詮釋PDCA:從管理循環到領導力進化
傳統PDCA | 新PDCA(領導升級版) |
---|---|
Plan:擬定計畫 | P:前瞻變革 (主動預見趨勢) |
Do:執行計畫 | D:彈性應變 (快速調整行動) |
Check:檢視結果 | C:協作領導 (跨界共同驅動) |
Act:行動改善 | A:當責向上 (爭取資源與信任) |
這四個元素不再是線性操作流程,而是 動態且環環相扣的能力組合 。領導者應不斷在這四個維度中自我進化,以應對外部世界的劇烈變化。以下逐一說明各個元素所代表的內涵與做法:
1. 前瞻變革(P):方向力
領導者能否洞察未來的趨勢,搶先布局與創造機會?
• 建立趨勢雷達、運用情境模擬。
• 不等環境變了才應變,而是在變化發生前就啟動變革。
• 案例:Netflix 在串流尚未普及前就重構商業模式。
2. 彈性應變(D):速度力
團隊是否能夠快速感知市場、快速調整節奏與策略?
• 設定「領先指標」與早期預警系統。
• 實施敏捷周期(Scrum)與快速反饋制度。
• 案例:亞馬遜(Amazon)根據即時數據調整首頁商品排序與促銷策略。
3. 協作領導(C):整合力
能否打破部門高牆與世代鴻溝,整合多方專業實現共同目標?
• 導入 OKR 共享目標機制。
• 打造跨部門、跨世代、跨職能協作文化。
• 案例:微軟取消內部競爭制度,轉向共創導向文化。
4. 當責向上(A):影響力
領導者是否具備向上影響與資源整合能力,為團隊爭取空間?
• 練習向上溝通結構:問題→洞察→方案→資源→價值。
• 累積信任帳戶,成為被授權、能推動變革的關鍵人物。
• 案例:台積電主管必須主動提出決策選項、與資源配置建議。
「新PDCA」落地建議:如何內化成為日常習慣?
你可以想像新 PDCA 是一個四軸飛行器:前瞻(P)決定方向與導航精度;彈性(D)決定轉向與機動速度;協作(C)提供穩定推力與能量流動;當責(A)則是資源續航與支持平台。
若四缺一,飛行器將偏離航道、失速或墜落。只有四個維度同時升級,領導者才能駕馭未來的複雜情勢。實務上,領導者可以這樣實踐:
領導面向 | 每月行動建議 | 工具或機制 |
---|---|---|
P(前瞻) | 趨勢觀測會議(一次) | 趨勢雷達報告、情境模擬 |
D(彈性) | 檢討周會議(兩次) | 敏捷會議、短期目標設定 |
C(協作) | 跨部門共創工作坊 | OKR、協作任務小組 |
A(當責) | 主動向上溝通報告 | 工作周報、預警回報系統 |
關鍵不在於一瞬間改變一切,而是持續推動、每月都有進步,長期下來,就能帶動組織進化。
「新PDCA」不是只是方法論,而是面對未來的思維升級、及領導信仰:
• 用前瞻打開視野,不被現狀限制。
• 以彈性回應變動,讓機會大於風險。
• 透過協作整合多元,讓能量匯聚而非流失。
• 憑藉當責爭取信任,將理想推向現實。
真正的領導者,不能只是應對未來,而是必須創造未來。「新PDCA」就是一套讓領導者不斷進化、帶領團隊穿越風暴的羅盤與引擎。
如果有興趣進一步了解「新PDCA」,可以參考我與新商業學校合作的線上課「變速領導力」,我將深入拆解領導者該如何運用這套管理法,迎戰 AI 時代下的管理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