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 Leadership > 領導力
feature picture
xFrame

新PDCA:C 篇|消除部門間的本位主義,3 大行動激發集體智慧

郭憲誌
2025-08-19
郭憲誌
已完成
已取消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編按:AI 時代下,傳統管理模式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市場瞬息萬變,團隊管理複雜度激增,領導者急需新的管理思維。前遠傳電信副總經理郭憲誌憑藉電信產業30年深厚經驗,以及成功帶領千人團隊的實戰歷練,提出創新管理法「新PDCA」。本系列專文將深度解析「新PDCA」的理論架構與實務操作,為領導者提供兼具前瞻視野與實戰價值的管理指南,在高速變化時代中帶領團隊邁向卓越。

在這個 AI 快速進化、組織不斷扁平化、員工價值觀多元化的時代,企業領導者面臨的挑戰已不再只是「指揮管理」而已,而是如何打造一個願意主動投入、彼此協作、持續創新的組織氛圍。

傳統「命令 vs. 服從」的權威式領導,已很難有效帶動跨世代、多元背景及分散型的組織。取而代之的,是一種能夠整合人與人之間差異、激發集體力量的領導方式:協作領導力(Collaborative Leadership),也就是「新PDCA」中的 C 步驟:協作(Cross-Functional Cooperation)。

延伸閱讀:掌握變速領導力:用「新PDCA」在 AI 時代跑贏所有對手

協作為何成為關鍵領導力?

舉例來說,數位轉型需要IT與業務部門共同規畫;顧客體驗優化需要產品、行銷與客服緊密合作;ESG策略更牽涉法務、供應鏈、人資等單位整合。

這些「交叉問題」,無法再用線性邏輯或層級命令解決,而是必須透過「橫向連結」與「跨界整合」來推動。因此,現代領導者的角色也將轉變為「協作催化者」與「系統整合者」:要能夠把分散的力量集合,形成一股向前的動能。

協作領導力的 3 個關鍵跨度

所謂協作,並不是單純的「多開會」或「多聊天」,而是一種有結構、有共識、有行動力的整合力量。而要建立這樣的協作能力,領導者必須具備以下 3 個「跨度」:

1. 跨部門(cross-functional)

• 能突破組織藩籬,整合資源與流程。
• 理解其他部門的語言與痛點,創造共享目標。
• 例如:業務、產品、財務部門共同進行預算討論,而非部門本位分配。

2. 跨世代(cross-generational)

• 能與不同年齡、價值觀的團隊成員溝通。
• 理解Z世代的參與感、意義感需求。
• 例如:透過共同議題(如環保、成長學習),創造老中青世代的對話場域。

3. 跨職能(Cross-disciplinary):

• 能組建多元技能組合的任務團隊。
• 理解每一種專業語言與思維邏輯,成為「翻譯者」與「串連者」。
• 例如:導入AI流程時,能促進 AI 工程師與其他同仁的對話並互相理解。

案例:微軟執行長的協作文化革新

薩蒂亞·納德拉(Satya Nadella)接任微軟執行長時,這家科技巨頭正面臨內部文化僵化、部門間競爭激烈、創新停滯等問題。納德拉提出的改革關鍵不在技術,而在於文化:從「知識型領導」轉向「學習與協作型領導」。

他推動以下幾項變革:
• 廢除內部績效排名制度,避免同事間惡性競爭。
• 強調「共創價值」而非「個人成績」。
• 鼓勵成長型思維,從「無所不知(know-it-all)」變成「無所不學(learn-it-all)」。

結果微軟不僅市值翻倍,還促進 Azure、Copilot 等產品誕生,更與 OpenAI 建立策略合作。協作文化,正是這場轉型的核心支柱。

實踐協作領導力的 3 大行動步驟

1. 設定「共享目標」,而非用 KPI 分割

• 在專案啟動初期,各部門共同定義成功的樣貌,而非各自管自己的指標。
• 例如:以 OKR 作為跨部門目標對齊工具,並用更大的指標「提升整體客戶回購率」取代相對較小的指標「客戶新增率、客戶退租率」。

2. 建立「對話制度」,而非僅靠流程管控

• 透過定期舉辦跨部門對話論壇、午餐學習會、實務交流坊,讓團隊認識彼此的痛點與任務,降低「其他部門的事與我何干」的心態。
• 例如:某科技業公司設立「部門導覽周」,每周向員工介紹不同部門的職責與成果。

3. 鼓勵「互補性領導」與「小型協作專案」

• 鼓勵非正式的合作小組,如AI實驗小隊、Z 世代溝通小組。領導者不一定是階級高者,而是能協調資源與激發創意者,同仁們可以輪流擔任主持協作專案的推動人,建立平行的對話。

延伸閱讀:新PDCA概念篇|AI 時代下,別再用舊思維管理!4 維度重新定義領導力

從「我領導你」到「我與你共創」

協作不是一種性格,而是一種設計。

領導者若能夠設計出跨部門、跨世代、跨職能的共同平台與對話機制,就能讓原本封閉的組織系統,轉化為互相學習、共創價值的協作型組織。

「新PDCA」中的「C」代表的不僅是Cooperation(合作),更是一種新型的整合型領導力。在快速變化的未來,只有能帶動他人共同成長的人,才是真正的領導者:

協作不是妥協,而是為彼此創造更大空間的選擇。領導不再是孤軍奮戰,而是共學、共創、共贏的旅程。

如果有興趣進一步了解,領導者要如何靠協作與共創,讓團隊永遠保持領先狀態,可以參考我與新商業學校合作的線上課「變速領導力」。在課程中,我將深入拆解領導者該如何運用「新PDCA」這套管理法,迎戰變動時代下的管理困境。

繼續閱讀 領導帶人
相關文章
管理 Management > 財務管理
feature picture
經理人

挺你所想,中國信託銀行 ATM 推出創新無障礙服務與AI防詐應用!

2025-09-30 經理人 X 中國信託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中國信託銀行透過 ATM 落實普惠金融,根據不同族群的需求設計操作介面,也結合政府部門與AI機制提高防詐成效,以「挺你所想」為精神致力提供有溫度的數位金融體驗。

在金管會最新公佈的「2024年我國普惠金融衡量指標,台灣有多項指標都超越國際平均,特別是 ATM 普及率,每 10 萬名成年人平均擁有 165 台 ATM,是全球平均值的 3.14 倍。這背後不只是政府政策驅動,更有金融業者的努力,而以「全客群服務、以人為本」為根基的中國信託為例,不僅廣泛佈建 ATM、針對不同族群設計友善操作介面,更結合創造科技打造防詐警示機制,成為台灣普惠金融成績亮眼的重要推力。

數位平台經營處副總經理李雅婷表示:「ATM 是我們推動普惠金融的重要節點,從回應多元需求出發,為不同族群量身打造貼近日常的服務,讓客戶感受到中信是可以與你一起生活的銀行。」中國信託以科技與使用者為中心,搭起金融服務的橋樑,充分體現「挺你所想」的精神,讓每一位使用者都能無障礙地享有金融資源。

中國信託長期致力於金融服務普及化,透過廣泛佈建ATM網絡來延伸服務據點,目前裝機量達7,700台,為全台之冠。佈點策略不僅覆蓋都會核心區域,更深入阿里山、鵝鑾鼻、馬祖等偏鄉觀光景點,讓民眾無論身處何地都能享有便利金融服務。

中國信託X經理人_Tammy81 拷貝 切.jpg
中國信託數位平台部李蓓雯部長(左三)推動ATM介面與功能優化,並分享與不同客群訪談的實務經驗;數位經營部陳瑞怡科長(左四)則以行銷視角,強化ATM的趣味性與互動性,共同提升客戶體驗,打造「挺你所想的數位金融」。
經理人

針對外籍人士,開發多國語言與語音服務

在追求服務普及化的同時,中國信託亦重視服務的包容性,針對不同族群量身打造友善操作介面,致力讓每一個人都能享有更好的金融服務使用體驗。

舉例來說,ATM原本僅提供中英文介面,但中國信託深知語言是影響使用體驗的關鍵門檻,因此根據觀光局來台旅客統計資料,鎖定最常來台的外籍遊客國籍,以及外籍移工主要來源國,逐步擴充 ATM 多國語言和語音服務。

目前,中國信託 ATM 已提供 12 國語言介面及 7 國語音導引,不僅真正做到語言無障礙的金融服務,更大幅提升使用體驗。以泰籍移工為例,以前在操作 ATM 時,只能依賴原生國網友分享的教學影片,才知道下一步該按哪一個選項,如今可以直接選擇母語介面或使用語音導引,輕鬆完成各項金融交易,充分印證了 ATM 多語言服務的價值。

針對中高齡族群,確保介面簡潔易懂

此外,因應超高齡社會的到來,中國信託在2-3年前便展開部署,主動邀請中高齡族群進行使用者訪談,深入了解他們在操作 ATM 時的痛點與需求,並設計出專屬的「大字模式」。該模式不僅放大字體、加強色彩對比,重點凸顯存款、提款、轉帳與查詢等常用服務,更進一步調整交易流程設計,讓每個頁面僅呈現 1-2 個選項,同時移除與金融交易無關的訊息,確保操作介面簡單明瞭,使用者能夠一目瞭然。

這項貼心設計自推出後獲得熱烈回響,每月超過 10 萬人次使用,目前累積使用人次達 20-30 萬人,為中國信託致力提供「有溫度的數位金融體驗」的最佳見證。

針對身視聽障族群,用科技與設計打造無障礙金融服務

要挺客戶,就要傾聽不同客戶的聲音,除了外國人、外籍移工及中高齡長者,中國信託亦相當重視身視聽障人士的需求。針對坐輪椅的身障族群,中國信託設計了「鍵盤對應螢幕選項」的功能,使用者透過鍵盤輸入各功能選項所對應的數字或代碼,就可完成金融交易,解決身障人士觸碰不到螢幕的困擾。

隨著與身障人士持續的訪談,中國信託發現重度殘障者因無法側身的緣故,在操作鍵盤時相當辛苦,為此,中國信託於2025年改裝部分 ATM 並增設第二螢幕,讓輪椅族不必側身就能操作第二螢幕及完成交易。

至於視障族群,中國信託則導入「語音操作模式」,使用者只要戴上耳機,便可依循語音引導完成交易,讓視障人士可以像一般人一樣,不僅能自主完成金融交易,還能保有個人隱私。值得一提的是,中國信託在初期僅提供視障語音提款、轉帳與查詢服務,但經使用者訪談發現,視障人士對 ATM 存款功能的需求極大,遂領先業界推出視障語音存款服務,更因此獲金管會肯定,鼓勵其他金融機構參考中國信託模式導入相關服務。

而聽障族群,中國信託設計了「文字客服串接功能」。當聽障者在 ATM 操作過程中遇到問題,螢幕會自動跳出 QR Code,只要掃描即可直接進入文字客服介面,與客服人員溝通,快速解決問題。

圖一.jpg
中國信託數位平台部林家正科長(左一)分享ATM防詐的心路歷程,揭示幕後努力與實務挑戰。
經理人

針對防詐應用,3階段進化將 ATM 打造成第一道防線

在 ATM 服務上,中國信託不僅重視使用體驗,更積極思考如何發揮防詐打詐效果,從宣導提醒、即時通報到AI智能防護的3階段進化,將 ATM 打造成防詐前線,在關鍵時刻守護民眾資產。

近年來,AI 技術日益成熟,中國信託於 2025 年全面升級 ATM 防詐機制,導入 AI 智能辨識技術。當系統偵測到使用者五官遭遮蔽(如配戴口罩或安全帽),將即時跳出警示頁面,提醒用戶移除遮蔽物,以順利進行下一步交易。此舉不僅強化 ATM 的安全防護力,更展現中國信託在防詐領域的創新作為與企業責任。

從 ATM 操作介面到防詐應用,中國信託近來更將普惠金融理念延伸至行銷面,推出「ATM 交易即時抽」活動,無論是中信或他行客戶,只要在中國信託ATM進行台幣跨行提款/轉帳/存款及外幣跨行提款/存款等交易,就能參加抽獎並立即得知結果,讓金融服務體驗充滿驚喜與溫度。

中國信託X經理人_Tammy107.jpg
「從客戶需求出發,ATM是落實普惠金融的橋樑,更是體現『挺你所想』精神的具體行動。」——中國信託數位平台經營處副總經理李雅婷(左六)。中國信託團隊透過深入訪談,掌握多元需求,持續優化友善金融服務的每一個細節,致力提供有溫度的數位金融體驗。
經理人

活動自推出後便大受歡迎,兩個多月以來累計參與人次超過200 萬人,更有幸運客戶在社交平台發文分享中獎喜悅,該則貼文獲得數萬顆愛心,甚至吸引媒體爭相報導,成功引發熱烈話題。透過這樣兼具趣味性與互動性的設計,中國信託不僅提升了客戶體驗,也更體現了讓每位客戶在每個接觸點上都能更貼近生活的願景,陪伴客戶,成為與你一起生活的銀行。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