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尤韻蓉

指令愈簡單,點子愈天馬行空?只要有人社群顧問的 AI 創意煉金術


用 AI 幫忙生出創意,這已經不是新鮮事;真正的難題在於,這些點子如何變成有效的行銷方案?數位廣告代理商只要有人社群顧問,從 2022 年開始把 AI 納入工作流程,他們的員工不到 20 人,客戶名單卻不乏大品牌:全家、IKEA、foodpanda、104 人力銀行、TOYOTA 等,更是廣告獎的常勝軍,拿下 2024 年度傑出社群行銷獎金獎、時報金手指獎。
AI 分析社群輿論,找出觸動人心行銷切角
對行銷人來說,第一步需要找出受眾的需求。只要有人社群顧問執行長陳思傑表示,過去要了解受眾需求,需要花錢做焦點訪談、市場調查;預算有限的品牌,或許是靠訪問身邊的人、拼湊零碎線索。現在,有了 AI,獲得受眾洞察變得更容易。
舉例而言,只要有人社群顧問多數案子以社群行銷為核心,需要了解社群的熱門議題,在獲得洞察這段,他們先與提供爬蟲服務的公司合作,抓取社群上的輿論,再交由 AI 篩選與整理。陳思傑指出,當爬蟲工具找出大量資訊後,要請 AI 篩出什麼樣的資料,需要行銷人判斷,他們試過直接請 AI 分類,但出現很多不必要的資訊,不如明確鎖定一個方向或是給一個假設,讓 AI 驗證,是比較有效率的方法。
以幫 104 人力銀行製作行銷方案為例,爬蟲工具先爬出社群上跟求職有關的留言,再請 AI 依照「年輕人求職時有什麼焦慮」的方向,從龐大資料中找出符合的內容,原本散落在千萬筆留言的故事,就被提煉出來,比如求職者遇到歧視、或是面試被問怪問題等,過往不可能透過人工一筆筆蒐集的資料,現在得以被找到。
透過這樣的調查,他們發現,年輕求職者最焦慮的事是面試過程雙方並不平等,面試者感覺自己比起面試官處於弱勢,最後團隊想到的廣告方法是做出《年輕人給企業的 104 問》訪談年輕人,整理出要問企業的 104 個問題,吸引超過 500 位企業主回應問題。
指令不見得愈細愈好,簡單一句話激起無限想像
獲得洞察的下一步是創意發想,雖然大部分的專家都會說,給 AI 的指令要愈詳細愈好,才不容易產出幻覺;但是,在創意發想階段,卻要盡量簡單。
陳思傑分享,他們曾經給 AI 詳細的指令,試了一年發現給它的資料愈多,想出來的點子愈常見,因此後來改用簡單的指令,請它根據幾種常見的創意發想方式,讓點子濃縮成一句話,他們稱為「一句話創意」。
根據過去經驗,他們歸納出 8~10 種發想創意的型態,包含放大(東西變大,例如肯德基推出過 7 吋巨大蛋塔)、讓東西消失(原本有的東西消失,比如一場無人婚禮)等,並用 ChatGPT 建置了專屬的聊天機器人(GPTs,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s),根據這幾種方式產生點子。
比如輸入「一本科技雜誌」,就會生出「讓你看到未來科技還沒實現的空白」,他們可以再去延伸提案內容,比如可能是為商業雜誌做一個空白的封面,但是手機掃描後會出現內容。得到一句話的創意,比起一整段的描述,讓行銷人多了想像空間,再依據他們的經驗思考怎麼延伸出行銷方案。
有了這個 GPT,他們幾乎每個案子的發想都與它一起激盪。例如某建設公司希望以「第三層皮膚」為概念,傳達房子是繼肌膚與衣服之後的另一層防護。他們透過 AI 討論,最後把廣告視覺設計成病例報告的形式,為外牆裂痕與縫隙做診斷。後來更找網紅拍攝短片,以皮膚科診斷為主題,患者描述自身問題,醫生卻發現牆上的裂痕,引發網友留言:「這麼硬的主題都能拍出來!」從洞察到創意,他們像化學家一樣,將原料調製成有趣的行銷方案,而 AI 就是加速反應的催化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