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身在行銷團隊,我們有大量工作需要生成內容,從策畫一個展會的主題、標語、文案、手冊到印製的貼紙,從文字、圖片到影片等各種形式,多不勝數。
當 AI 工具愈來愈成熟,簡直對行銷人來說是一大福音,只要幾個關鍵字,或甚至一個簡單的想法,AI 都能生成一整個企畫書,連視覺、影片都幫你想好了。
不止大家熟悉的 ChatGPT 等工具,因為我所任職的公司是AI領域的專家,我們總是能第一手獲取最新版的 AI model 並免費試用,當然團隊便大量使用各種生成式 AI 工具,幫助我們有效率的完成各種任務。
然而,幾個月後,我發現一個大問題。
一天早上,我一邊看著上半年的行銷計畫,一邊轉頭問身旁的行銷經理某場活動的日程規畫,他說日程及演講標題都有了,我打開檔案看,發現每一個標題都大同小異,幾個詞也一直反覆出現。
他應聲說:好的、會改,轉頭就打開工具,原封不動地輸入我剛說的那句話:「標題為什麼大同小異?panel questions 的重複單字要改。」
我簡直震驚,「哈囉,單字及標題你能自己想一下再修改嗎?這些標題跟講者之間的關係是什麼呢?非常空泛呀。」
他有點不好意思地說道:「哦抱歉,只是想快點改出來,那我自己消化下,再改好給你。」
結果,一整個上午,區區 5 個標題,他改不出來。
與 AI 協作時,如何仍保有原創思維?5 個實戰守則
這件事實在敲醒我的警鐘,生成式 AI 工具的方便,是不是讓人容易過於依賴,甚至停止思考,以至於我家同學都「變笨」了?
而 AI 生成的內容是相當制式、沒有溫度也沒有個性的,同樣的主題,生出來的文案往往高度雷同,也表達不出我們對該主題的思考及洞察。
到底要如何取得一個平衡,既保有原生創意也提升效率呢?
1. 先想清楚,再讓 AI 參與
先畫地圖再開車——明確列出目標、受眾、訊息主軸與禁區,AI 才有座標可參考。
2. 跟 AI 辯論,而不是聽寫
設情境、丟反例、做問答,逼它交出不同角度,並挑戰它的邏輯。
3. 取材不抄稿,把 AI 當「材料庫」
留結構與數據,改語氣與觀點;合併多版、改寫關鍵句,保留自己的風格。
4. 把創意留給人,把修飾交給機器
請 AI 校對語法、確認語氣一致性與調整節奏,不外包 idea 本身。
5. 人腦是最後一刀
有洞察、有內容、有個性、有結論,而這一切需要的是人,不是 AI。
AI 帶來的是「速度與選項」,不該是「判斷與品味」。先用自己的腦袋定義問題,再用 AI 擴散、對撞與打磨,最後回歸本身,完稿一定要由自己總結;你就能同時保住原生創意與交付效率,而不是真的「變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