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 Business > 經營策略
feature picture
everything possible via shutterstock

當然是泡沫!AI 新創估值狂飆,創投集中押寶這 10 家公司

2025-10-17 經濟日報 湯淑君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短短一年來,至今仍在虧錢營運的人工智慧(AI)新創公司估值已飆升將近 1 兆美元,這種空前壯觀的增幅激起 AI 泡沫化疑慮。專家表示,AI 的確是泡沫,不過應該是「好」泡沫,長期而言對經濟有益,只是一些押錯寶的創業投資人可能落得血本無歸。

顯然是泡沫:10 家 AI 新創估值一年就激增 1 兆美元

美國創投資本家今年來合計已在 AI 產業投資 1,610 億美元,大部分集中注入 10 家新創公司:OpenAI、Anthropic、xAI、Perplexity、Anysphere、Scale AI、Safe Superintelligence、Thinking Machines Lab、Figure AI,以及 Databricks。據估計,錢潮湧入已把這十家新創公司估值合計推升將近 1 兆美元。

創投資本公司 General Catalyst 執行長 Hemant Taneja 說:「這當然是泡沫。」但他接著說:「泡沫是好的。泡沫讓資本與人才在這股新趨勢中匯流,那會導致一些人遭到痛宰,但也會創造出一些歷久不衰的新企業來改變這個世界。」

延伸閱讀:AI 時代最搶手的不是工程師!黃仁勳預言這些「技術職」是未來支柱

科技業總是會經歷景氣榮枯循環,2000 年達康泡沫化消滅了不計其數的第一代網路公司,讓創投業者血本無歸。相形之下,當前這波 AI 投資狂潮規模更巨大。

2000 年,創投業者在網路公司投資大約 105 億美元(經通膨調整則約莫 200 億美元)。但他們光是在 2021 全年就砸了 1,350 億美元投資「軟體即服務」新創,今年在 AI 公司押注的資金更遠超過 2,000 億美元。

投資人看好 AI 技術將開啟眾多規模數兆美元的新市場,從自動化軟體工程到 AI 陪伴服務,無所不包。Bessemer 創業投資人 Sameer Dholakia 形容,AI 技術「讓各行各業都加了一個 0」,意指市場規模呈十倍成長。

這些年輕企業成長有多快?一位矽谷資深創投專家指出,年度經常性收入約 500 萬美元的新創公司,此刻正尋求超過 5 億美元的估值。把剛起步新公司的身價估為盈餘的 100 倍甚至更多,這比 2021 年的情況還離譜。

他說:「即使在零利率政策(ZIRP)顛峰期間,這樣的估值也達到 2.5 億至 3 億美元之譜... 市場好像把這些公司全都當成出類拔萃的企業來投資。但通常結果並非如此。」

創投大舉押注 OpenAI 不成功便成仁

創投公司通常的想法是:大多數押注都賠錢,但押寶的公司總有一、兩家會勝出,獲利將數倍於其他新創賠掉的錢。

延伸閱讀:輝達豪砸 1000 億美元投資 OpenAI!為何分析師擔憂恐有「爛攤子」要收拾?

大舉投資 AI 的 Salesforce 執行長 Marc Benioff 說:「必有傷亡,一如往常,這在科技產業是常態。」據他估計,所有 AI 投資當中,1 兆美元可能一去不回,但 AI 技術終會帶來十倍於此數的新價值。他說:「打造偉大技術的方法,據我們所知只有一種,就是把盡可能多的東西都砸向牆壁,看看哪個黏得住,然後就聚焦於贏家。」

Coatue 投資管理公司合夥人 Lucas Swisher 打比方說,此刻的 AI 產業好比「網際網路 1.0」,到最後只有一小撮公司勝出,例如 Google 和 Meta,成長超快並囊括大部分市占。他說:「在目前這一波,我們只看重些許公司,他們是黑洞,把一切都吸進去。但這回或許有 15 家公司,而不是 5 家。」他押寶 OpenAI、Databricks 和 SpaceX。

然而,諸如 OpenAI 這些私人新創影響力日增,萬一押注失敗,掀起骨牌效應,可能帶給公開市場更大的風險。

近幾周來,超微(AMD)、輝達(Nvidia)、博通(Broadcom)和甲骨文(Oracle)都與 OpenAI 簽訂算力供應合約,股價紛紛大漲。但這家虧損沉重的新創公司有無能力支付如此巨額的費用?此問題若是遲遲無解,股價漲幅恐會回吐並拖垮股市。

以年化基礎計算,OpenAI 營收達 130 億美元,對一家新創而言成長速度之快,前所未見。但 OpenAI 等新創公司必須與 Meta、Google 等財力雄厚的科技巨人競爭,意味獲利之路可能比前幾代新創還要漫長。

延伸閱讀/
博通晶片主管:神秘百億美元大客戶不是 OpenAI
OpenAI 豪砸 1 兆美元錢從哪裡來?五年計畫透露眉目

(本文出自經濟日報

繼續閱讀 時事觀點 AI
相關文章
成功 Success > 時間管理
feature picture
達拉斯旅遊局

長榮航空搶先直飛北美達拉斯!差旅不中斷,德州佈局再加速

2025-10-03 經理人X長榮航空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全球供應鏈重組、美國製造業重返本土,德州憑藉人口紅利與經濟動能,躍升為企業布局北美市場的首選新據點,台灣企業也加快登陸腳步。

看準此趨勢,長榮航空宣布:台灣直飛美國德州再添新選擇!將於今年10月3日開航桃園-達拉斯航線,串聯九大北美航點。初期每週3班,11月18日起增為每週5班,12月15日起天天飛航。

屆時,長榮每週往返北美班次將達94班,成為亞洲唯一同時營運德州雙航點(達拉斯+休士頓)的航空公司,助企業掌握轉機節奏與市場先機,一步即「達」,直通美國經濟新引擎。

直飛達拉斯,轉機美國各大城更快速

達拉斯為全美第4大都會區,人口逾830萬,匯聚超過20家《財富500大》企業總部,產業橫跨科技、金融、能源與醫療領域,包括:AT&T、Kimberly-Clark、Texas Instruments、特斯拉、輝達、蘋果等大型企業皆在此布局,讓達拉斯成為美國南部的重要企業總部與營運中樞。近年,也有越來越多台灣企業選擇進駐,促進台美之間的商業交流與合作。

除了企業聚落,達拉斯周邊也有豐富的文化景點與旅遊資源,如:佩羅特自然與科學博物館、重逢塔,以及NBA球隊達拉斯獨行俠的主場「美國航空中心球館」,每年吸引不少旅客造訪,兼具商務與觀光價值。

長榮航空
美國航空中心為達拉斯獨行俠和達拉斯星隊的主場,也是多元賽事與演唱會的核心舞台。
達拉斯旅遊局

以往從台灣前往美國中部城市,往往要繞遠路、費時轉機,對經常出差的企業主與商務經理人而言,不僅拉高成本,也消耗體力與效率。如今,長榮直飛達拉斯,等於在美國心臟地帶打開一扇門。

達拉斯不僅是能源、金融、科技巨頭的總部聚落,更是台灣企業供應鏈、客戶與潛在夥伴的集結地。透過長榮航空直飛全球旅運量排名第三的達拉斯-沃斯堡國際機場(DFW),再轉機前往近200座美國與國際城市,讓差旅行程更具彈性,更快取得先機。

清晨抵台,銜接亞洲行程不中斷

長榮達拉斯回程航班於清晨抵達桃園,可銜接飛往東北亞(東京、首爾)與東南亞(新加坡、曼谷、胡志明市)等城市,充分發揮台灣作為亞洲轉運樞紐的地理優勢;搭配長榮綿密航網,對需要頻繁跨區出差的商務人士而言,即可在當日完成多點移動,有助於集中調度、壓縮整體差旅時間,提升行程規劃的彈性與效率。

該航線由波音787-9執飛,配備皇璽桂冠艙、第四代豪華經濟艙與經濟艙。特別亮點之一,是長榮航空攜手日潮品牌 Maison Kitsuné,推出結合法式時尚與日式簡約的全新備品組──包含過夜包、睡衣與拖鞋──將率先於達拉斯航線登場,讓皇璽桂冠艙旅客可於航程中穿上飾有經典狐狸圖騰的舒適睡衣,享受更具個人風格與高機能的長途飛行體驗。

長榮航空
長榮航空
長榮航空
長榮航空Maison Kitsuné皇璽桂冠艙睡衣與備品。
長榮航空

9大北美航點,完整差旅網絡就在長榮

早在1998年,長榮航空便已開闢達拉斯貨運航線,今年順應當地經濟與人口的穩定成長,再進一步拓展客運版圖,正式開航達拉斯直飛航班,讓達拉斯成為第九個北美直飛城市。至此,長榮於北美的直飛航點涵蓋東西兩岸與中部樞紐,包括:紐約、洛杉磯、舊金山、西雅圖、芝加哥、溫哥華、多倫多,以及德州雙城——休士頓與達拉斯,每週總計94班,為台灣航空業中規模最大、航網最綿密者。

長榮橫跨美加的綿密航網,除九大直航城市外,更可銜接上百個北美內陸城巿,滿足企業多點差旅、跨區考察與異地出訪的需求。尤其,對商務旅客而言,透過單一航空公司規劃行程的好處,方便自由規劃全球差旅航程,還有集中採購與哩程整合,也降低轉機延誤與行李遺失風險,更可靈活設計 A 地進、B 地出的跨州路線,強化整體移動效率。

搭配既有休士頓航線,長榮「德州雙航點」也進一步提升轉運彈性,強化亞美之間的聯結動能。在全球佈局競逐中,踩穩核心戰略位置,才是搶得先機之道,就像長榮精準佈局達拉斯,助攻企業即刻抵「達」、一步直達美國經濟新引擎。

[本文由經理人整合行銷部與長榮航空共同製作]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