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柏源
AI 寫程式神話破滅?Vibe Coding 發明者坦言「完全沒幫上忙!」背後是3大殘酷現實
分享
「我試圖使用 claude、codex agents(幫忙寫程式)幾次,但它們的表現完全不夠好,整體而言完全『沒有幫助』。」
這句話,出自發明「Vibe Coding」(氛圍編碼)一詞的 OpenAI 創始成員安德烈 · 卡帕斯(Andrej Karpathy)。
卡帕斯曾是將 AI 輔助 Coding 推向神壇的人。然而,當他著手打造自己最新的開源專案「nanochat」時,「Vibe Coding 神話」卻碎裂一地。他親口承認,AI 反而「幫倒忙」。
nanochat 的目標,是讓人們能以低門檻,約 100 美元、花費約 4 小時,就能完成訓練並運行一個功能類似 ChatGPT 的聊天機器人。
這個專案,包含了約 8,000 行程式碼。而卡帕斯放棄了 AI,選擇「親手」一一完成。
為什麼?
神話破滅!Vibe Coding 發明者「親手寫完」8000 行程式碼,背後3大啟示
1. 複雜專案仍仰賴人類思考,僅靠「感覺」(Vibe)只會更麻煩
「nanochat」並非玩票性質、失敗也無妨的周末實驗,這個專案的複雜度,堪比建造一棟摩天大樓的地基,從分詞、預訓練到微調,環環相扣。
在要求極致精確的場景中,「Vibe」成為了最不可靠的變數之一。
背後原因,是因為 AI 工具擅長生成單獨的程式碼片段,卻缺乏對大型、複雜系統的全局理解。比起能獨當一面的「機長」,更像一個強化版的「副駕駛(Copilot)」。
也就是說,對於關鍵任務,人類工程師對系統的全局掌控與親手建構的精確性,依舊無可取代。
2. 速度提升,可能是假象!資深戰將被拖慢 19% 效率、丟失心流狀態
「加速」是 AI 工具最誘人的優勢,但美國智庫模型評估與威脅研究 METR 曾做了一項試驗,招募了 16 位經驗豐富的開源開發者,讓他們在大型程式碼庫上完成真實任務。
儘管開發者預期 AI 工具能讓完成時間減少 24%,但實際結果是,允許使用 AI 工具的人,完成時間反而增加了 19%。
關鍵原因,在於開發者將大量時間耗費在引導 AI(Prompting)、等待回應,以及修復 AI 在複雜程式碼庫中產生的錯誤上。這些隱形成本,完全吃掉了自動生成程式碼所帶來的效益。
AI 不一定能幫助所有人提升生產力,尤其對於早已熟悉複雜系統的資深人才來說,強行導入新工具,可能不僅無法提速,反而會打斷他們原本高效的心流(flow)狀態。在追求效率的同時,領導者也必須審慎評估工具與團隊的適配性。
3. 修復程式碼更花功夫,而老闆往往忽視「隱形成本」與潛在風險
許多企業評估 AI 工具的成本時,只看到了軟體訂閱費,卻忽略了冰山下的巨大支出。
Fastly 一項調查指出,高達 95% 的開發者需要花費額外時間來修復 AI 生成的程式碼;有些人甚至表示,修復的時間比省下的還多。
盲目追逐最新技術,卻沒有評估團隊的學習曲線與 AI 產出的品質修正成本,最終可能只是打亂團隊節奏、效率不升反降。更審慎的作法,是先小規模試點,充分衡量綜合效益後再做決策。
此外,當人們選擇順應「感覺」(Vibe)Coding,而非深刻理解 AI 撰寫程式碼的背後邏輯時,留下的將是難以維護的技術債,甚至潛藏著安全漏洞。
領導者,有責任建立嚴格的審查標準。而穩定與安全,遠比短暫的效率與快感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