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郝致琪
中年不是終點,是起點:金鐘主持人靳秀麗如何在 60 多歲開啟諮商的第二職涯?
分享
「這是我這輩子第一次這麼有意識地探索,我想要的是什麼。」回憶起自己開啟第二職涯時的心境,中崙諮商中心諮商心理師靳秀麗眼裡有光地下了這樣的註解。她曾是在螢幕前活躍的媒體人,因被星探發掘去了電視台,接連開啟了新聞和主持圈 30 多年的職涯,是精彩有趣,但也是被機會推著走。
40 歲前後,主持節目獲金鐘獎肯定的靳秀麗,譜出了事業亮點,職涯也進入高原期,這是她第一次感受到中年危機。
於是,她從華視、東森新聞等商業媒體轉換到非營利的大愛電視台後當行政主管,改變環境與工作內容,確實帶來了新鮮感與學習,逐漸熟悉工作後,心中又浮現了「下一步在哪裡」的聲音。
55 歲時,各大產業在數位化浪潮下面臨轉型壓力,靳秀麗心中清楚,是時候交棒給下一代了。
曾嘗試花藝師、正念引導師,重新定錨職涯第二章
她盤點自己的人生下半場希望長什麼樣、過去有哪些想做而沒機會做的事,有了基本想像後,接著付出行動去探索。從花藝師、園藝治療師到正念引導師,她嘗試各種課程,從中區分出哪些是休閒興趣、哪些具備成為未來生活重心的潛力。
「興趣可作為生活的點綴,但我想找到一個能夠定錨、讓人生下半場安身立命的東西。」接觸心理學後,她了解到自己喜歡系統性學習,也想起小時候曾有當諮商心理師的想法,讓她愈來愈確定:就是它了!靳秀麗於 57 歲重返校園,邊工作邊讀心理學研究所。
很幸運,家庭和職場都支持她追求新的職涯。然而,課業日益繁重,公司、學校兩頭跑,有時得在車上換衣服、也轉換心情,「總不能帶著主管的樣子去上課」。
緊湊的行程也讓她學會重視當下,工作的時候只想工作的事,上課的時候專心上課,在有限的時間中領會「在場」的重要性。
真的忙到該取捨時,和職涯道別令她產生巨大的掙扎和不捨。透過諮商,她讓自己的心情跟上理性,也更清楚熱情已逐步位移到下一段職涯,才正式駛離人生第一座山。
中年再度重回學生身分,不曾擔憂「太遲了」嗎?
她笑稱,自己的人生曲線不太一樣,30 多歲才出國念碩士、40 多歲結婚、50 多歲才又讀第二個碩士,「我好像是一個很晚熟的人。」
吻合價值觀與熱情的選擇,會長出韌性和動能
前半生職涯一直順著機運前進,中年危機反而給了她探索自我及主導人生的機會。前期積蓄的能量,也使後半段的人生開始加速,
「只要有意識的探索和選擇,就會長出韌性和動能,抵達心之所向。」
60 多歲再度求學、求職,成為新鮮人,靳秀麗坦言心中多少有忐忑。然而,即使轉換跑道,過去的採訪經驗和職場歷練並不會歸零、而能在諮商時轉化為幫助個案的視野。她表示,在這行,中年有中年的優勢,能對於如何度過中年危機、打造第三人生提供實用建議。
準備論文時,靳秀麗在研讀文獻中整理出了自己最重視的價值觀:「我希望人生能持續學習、有自主性、以及有貢獻感。」把這幾項價值萃取出來後,便成了規畫第二職涯時的重要工具。
她指出,英國伊莉莎白女王到生命最後一周都仍在接見外賓、最後 2 天才臥床,這種鞠躬盡瘁到生命盡頭的精神,是她所嚮往的人生樣態。「我希望能盡量縮短臥床的時間,在這之前,全部都是我的中年,我都依然能貢獻生產力。」
一旦做足探索,職涯第二曲線的動能就會源源不絕。
靳秀麗
東吳大學心理學系碩士畢業,前資深媒體人,曾任主播、金鐘獎主持人。現為中崙諮商中心諮商心理師,專長中年轉職與生涯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