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王毓茹
情緒紅利時代:為什麼賣產品給消費者,「感覺對了」比CP值更重要?
分享
當全球玩具巨頭孩之寶(Hasbro)銷售衰退時,英國品牌Jellycat卻逆勢成長。答案不在產品本身,而在一個被忽視的商機:情緒價值。
《情緒價值》提到,這是被忽視的隱形利潤,也是商業競爭下一個戰場。主要原因是,產品的「功能價值」不再稀缺、利潤微薄,因此新一代商品創新的方向,必須從CP值轉向「情緒價值」。
CP值成基本配備,消費者愈來愈重視情感連結
「其實情緒價值這個概念在行銷學行之有年,不是全新的概念。」台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系教授謝明慧表示,如今環境變動大、大家都需要心靈撫慰,加上產品功能性愈來愈相同,幾乎分辨不出來產品背後的品牌。想要做出差異化,品牌就不再從產品面著手,也因此,讓情緒價值開始受到業界重視。「因為消費者要的是讓我認同、打中我心裡渴望的東西。」
紐約大學史登商學院(NYU Stern School of Business)市場行銷副教授賈里德.沃森(Jared Watson)指出,特別是Z世代消費者,願意接受任何能讓他們感覺更好的事物,「從寶可夢卡牌到遊戲、毛絨玩偶。」
這股熱潮不僅Z世代獨有。根據BBC 報導,市場研究公司 Circana 的數據顯示,如今每 5 個玩具和遊戲產品,就有一個是 18 歲以上成年人為自己買的。報導稱為「kidult」(兒童成人)經濟,指成年人心理或行為仍保有孩童特質,例如熱衷動畫或玩具等年輕人的喜好,顯示成年人愈來愈願意為情感需求付費,也有心理學研究顯示,這些消費,有助於成年人在高壓環境下,降低焦慮感,提供心理慰藉。
因此,除了 Jellycat,日本網路漫畫角色吉伊卡哇(Chiikawa)、中國潮流玩具 Labubu 也在全球受到歡迎,這些品牌都跳脫出「產品」本身,與消費者建立情感連結,提供情緒價值。
打造情緒價值產品3步驟:市場研究很關鍵
要打造具有情緒價值的產品,首先必須理解消費者的深層需求。「很多人都忽略市場研究的重要,你必須了解消費者深層動機是什麼,產品才能打中他。」謝明慧強調,許多企業還停留在客觀功能調查,會用問卷詢問功能偏好、價格接受度等理性因素,「但問卷調查問不出消費者的深層動機。」
以吹風機為例,問卷只能調查到消費者髮質、喜好功能和願意購買價格,但要做到情緒價值,必須再進一步掌握深層動機,例如購買這個產品,代表買了時尚高質感的生活品味。
要掌握這層「弦外之音」,必須結合大數據分析與心理定向分析(psychographic profiling),從消費者的實際行為與心理特質,挖掘出他們渴望的情緒價值與潛在動機。
過去企業用大數據分析,多半停留在「行為推薦」階段,例如消費者買了相機,就推銷腳架;加入心理定向思維後,分析這群購買相機的消費者的按讚紀錄等,還能關注到閱讀習慣或其他興趣,就能進一步推敲出他們可能追求「觀察世界、理解自我」的心理層面,進而找到更高層次的連結。
| 層次 | 方法 | 可觀察資料 | 目的 |
|---|---|---|---|
| 1. 表層需求 | 問卷、訪談 | 功能性訴求(想要快乾、護髮等) | 找出理性購買理由 |
| 2. 行為數據分析 | 大數據、AI推薦模型 | 搜尋紀錄、購物路徑、按讚內容 | 探索實際興趣與行為模式 |
| 3. 心理定向分析 | MBTI人格、價值觀分類、語意分析 | 使用者關注的主題、語氣、社群內容 | 推敲深層情緒與動機 |
| 4. 情緒價值洞察 | 情緒語意探勘、集體潛意識分析 | 留言情緒、貼文文字、影片回饋 | 找出隱藏的「被理解」「被肯定」「獨特感」等心理訴求 |
「AI能幫助我們把既有的行為數據,和抽象的心理特質連結起來,探索出不同族群的內在需求,」謝明慧表示,讓品牌不再只賣產品功能,而是能對應消費者的心理動機與情緒價值,像是有人追求掌控感,有人想獲得自信與認可,也有人渴望放鬆與療癒。
「真正懂市場研究的企業,不會只看問卷數據,而是用多元研究方法去探索人心,」她強調,唯有理解這些潛在情緒與動機,品牌才能設計出讓人產生共鳴的產品與內容,創造出難以被取代的價值。
掌握深層動機後,接下來是打造情緒價值的服務和產品。《情緒價值》提到3元素:
1. 價值主張 :必須有明確且一致的價值立場,例如無印良品(MUJI)的主張不是賣商品,而是傳遞「簡單生活、回歸本質」的理念,並從店內陳列與包裝風格感受到品牌信念。
2. 故事創意 :當價值主張確立後,要思考如何透過故事傳遞出去,以咖啡店為例,若主張是「上班族的秘密基地」,故事就可以設定為:在繁忙又不順利的一天,上班族來到咖啡店給自己的犒賞,享受輕音樂和咖啡香。
3. 創造回應 :建立「品牌人設」和消費者互動,提升連結。這個人設必須符合價值和願景,例如Jellycat是溫暖療癒且充滿童趣的形象,無論是產品設計、包裝風格,還是社群內容,都傳達這種特質,讓消費者很容易產生情感連結。
對企業經營者而言,情緒價值不是行銷噱頭,而是下一波成長動能。當產品競爭已經進入到高度同質化的階段不可避免,能否觸動消費者內心,將決定品牌的生命。
在這個理性褪去、感性當道的時代,誰能掌握人心,誰就掌握市場。所以對於經營者而言,該問的下一個問題是,你的產品除了解決問題,還能撫慰什麼?
核稿編輯:陳書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