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亨網 林羿君
「A-Pop」時代來臨?AI 歌手殺進 Billboard 榜,葛萊美得主:貶低音樂
分享
AI 歌手 Xania Monet 憑藉一首絲滑的 R & B 單曲《How Was I Supposed to Know?》成功登上 Billboard 電台榜單,這是榜上首次出現 AI 歌手的作品,由於歌曲火熱,還獲得一份價值 300 萬美元的唱片合約,在音樂產業掀起了軒然大波,葛萊美天后 SZA 更怒批是「貶低音樂」。
Monet 的快速爆紅歸功於其「AI + 真人」的混合創作模式。其幕後推手是來自密西西比州的女詩人瓊斯(Telisha Nikki Jones),負責詞曲創作並利用 Suno AI 平台將其轉換成歌曲,再加入真人錄音進行打磨,以低成本、高效率的產出模式吸引了業界目光。
然而,Monet 在商業上的巨大進展,在樂壇引發了強烈抵制。葛萊美得主 SZA 怒批 AI「貶低我們的音樂」;R & B 歌手 Kehlani 亦質疑這筆交易不尊重音樂產業中人類藝術家傾注的辛勞與情感。
此外,搖滾樂團 Holding Absence 主唱 Lucas Woodland 憤怒表示,他們被模仿自身音樂風格的「AI 克隆樂團」在 Spotify 上的收聽量超越,直言這是「令人心寒、也很侮辱人」的現象。
這場爭議的核心在於 AI 能否複製人類藝術家所具備的獨特靈魂與真情實感。歌手 Emily Portman 指出,AI 生成的歌曲儘管「毫無瑕疵」,卻聽起來「空洞而完美」,缺乏真正人類創作投入才能產生的「人性的迴響」。
儘管爭議不斷,AI 音樂的趨勢已無法逆轉。著名製作人 Timbaland 便是堅定支持者,他將此新流派稱為「A-Pop」,並認為 AI 是創作者的「擴大器」,能將以往數月的工作縮短至兩天。
同時,巴西一項研究證實,在類似圖靈測試的盲測中,聽眾已難以區分 AI 與人類創作的歌曲,顯示 AI 音樂的品質正快速迭代。
面對無法阻擋的變革,音樂界正被迫思考 AI 生成內容的版權歸屬、標註機制與倫理邊界。無論是堅持「音樂優先」的 Monet 經紀人,還是反對貶低人類價值的歌手,這場關於「靈魂」與「演算法」的音樂戰爭,已全面打響。
(本文出自鉅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