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工智慧驚人的生成能力,已迅速成為企業產出內容的利器。從廣告文案、社群媒體貼文、行銷素材、產品說明書,再到更為複雜的報告、合約甚至創意設計,AI 的應用觸角正不斷延伸,快速改變內容產生的模式。
然而生成式 AI 雖然能夠在極短的時間內,自動化生成大量的文字、圖像、音樂,甚至影片內容,卻也有可能帶來額外的風險。第一,若使用者缺乏風險意識,可能不自覺產生侵權的內容,這點筆者在經理人另一篇文章中已有分析。本篇所要談的,則是另一個企業十分關注的議題:AI 生成之內容,可能無法受到著作權(版權)保護。
表達「創意」,一直被視為是人類獨有的能力,因此傳統上著作權法是以「人類的創作」為核心,使得只有人類可以成為作品的「作者」,並獲得法律上的著作權保護。目前 AI 仍被視為如同畫筆、相機、或電腦軟體的「工具」,自然無法擁有著作權。
因此許多企業會擔心,利用 AI輔助生成的文字、圖片、網站內容、行銷文案是否有可能不受到著作權保護,而被他人隨意抄襲?而作家、插畫家、動畫師等以內容維生的職業或相關產業,更要擔憂因為以 AI 幫助創作,使得作品被他人任意使用時求償無門。
值得慶幸的是,各國的著作權管理機關已陸續提供一些指引。企業或創作者利用 AI 輔助創作時,只要稍加留意,就能取得著作權保護,原則上,只要最終的作品中帶有人類的創意,都不會有太大問題,例如:
- 使用 AI 修改自己的作品:只要原本作品中的創意,在經過 AI 處理後仍然可以識別出來,成品就可以受到保護。例如利用 Photoshop 的 AI功能後製自己畫的圖像,即屬於此類。
- 在AI 生成內容中,加上自己的創意:例如把 AI 生成的文字改寫、整合,或是人工在 AI 圖片中加入其他元素或調整顏色,都是可行的做法。但要注意這些修改必須能展現人類的創意,例如只是單純改變字體,或將圖片填充像素放大,就很難彰顯人類的創意。
- 將 AI 內容與人類創作的內容共同編排:例如將 AI 生成的圖片加上文字,製作成漫畫。不過在此情形下,第三方只要不使用到文字或整個漫畫,依然可以複製 AI 生成的圖片(沒有著作權)的部分。
由以上可知,只要最終作品中有作者的實質創意,通常都不用過於擔心。反之,若使用者只是利用提示詞(prompt)直接輸出內容,要獲得著作權保護就非常困難。
在大多數國家,利用簡單的提示詞來要求 AI 輸出內容(例如:請為我繪製一隻戴著眼鏡的貓),幾乎不可能取得著作權保護。因為單靠這些簡單的提示詞,使用者很難控制 AI 系統的輸出,所以不被視為能夠傳達創作背後的思想。
舉例來說,筆者以同樣的提示詞「一隻叼著菸斗的狗」生成四張圖像,可以得到完全不同的結果,因此沒有實際「控制」AI 的輸出,而我只是「挑選」了 AI 的作品,沒有自己創作。另外,圖像中的夕陽、樹木、花園、書房,也都不屬於我自己的創意。
那如果是複雜一點的提示詞呢?答案是「有可能」。一位中國網友,以包含數百個正向或反向元素的提示詞,透過「Stable Diffusion」生成圖像,並在一起訴訟中被法院判定擁有著作權。這是因為複雜的提示詞對輸出內容的風格、元素有更大的控制權。但須注意此標準因國家而異(例如目前在美國,就不可能單靠提示詞獲得生成內容的著作權,台灣的情況則尚未明朗)。
以一般企業的內部作業來說,無論是文章的潤飾,或是將 AI 圖片附上文字作為廣告的一部份使用,大多仍需要人類介入,因此對於這些將 AI 當作輔助工具的工作,目前的標準不會造成太大的影響。會被排除在著作權保護之外的,只有一些缺乏人類介入的機械性行為,例如:
- 使用提示詞讓 AI 生成圖片、影片或音樂後,沒有經過人類的修改編輯就發表。
- 透過提示詞讓 AI產出大量文字,並將輸出的文字直接製作為圖書,或在網路上發表。
在未來,企業讓員工使用附帶 AI 功能的數位工具會慢慢成為常態。許多設計師都已經在Photoshop 中使用 AI 功能來生成物件,填補背景。而不少上班族也開始使用 Word 、Google 文件等文書軟體中的 AI 寫作功能,來撰寫部分較制式的文章段落,最後再進行編修。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任何人即使覺得他人的文字或圖片,看起來非常有「AI味」,也不代表就可以任意使用,因為幾乎不太可能知道這些內容是不是有經過人為的加工。總之,對於自己的產出是否能繼續獲得著作權保護,企業應可暫時放下心中的一塊大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