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李岱君
資料好多看不完、查不完!AI search可以如何幫你?
分享
每天打開電腦,你是不是都在做同一件事:找資料、整理資料、再找資料?明明網路上什麼都有,為什麼做個報告還是這麼累?
答案很簡單,我們不缺資料,是被資料給埋了。就像在垃圾堆裡找一顆珍珠,你知道它在裡面,但不知道從哪開始挖。
面對這個產業痛點,本土軟體業者意藍資訊積極切入競爭激烈的AI搜尋市場。不同於Google、微軟等國際大廠的通用型AI工具,意藍選擇聚焦金融垂直領域,強調解決「資料可信度」這個企業最在意的問題。
AI Search 不只是更快的 Google,還能做更多事
什麼是 AI Search?它不像 Google 那樣丟給你一堆連結,而是直接生成一份完整答案。想像一下:輸入「分析群聯電子股價走勢」,8 到 10 分鐘後,一份包含產業動態、財務分析、風險評估,甚至是社群討論等等來源資料都納入的分析報告,就出現在你面前。
意藍資訊總經理楊立偉強調,企業級的 AI Search 跟消費性產品有本質差異:「最大的問題是 AI 的幻覺。它會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對一般消費者來說還好,但對企業來說是致命的。」
楊立偉舉例近期案例,即使是澳洲政府委託德勤(Deloitte)撰寫的報告,裡面引用的數據都可能因為 AI 計算錯誤而出錯。這也是為什麼許多企業在 POC(概念驗證)階段嘗試 AI 工具後,卻遲遲不敢大規模導入。
意藍的策略是先攻下金融業這個「最嚴格的試煉場」。金融業對數字精確度、合規性、即時性的要求都是最高的。如果能在這裡證明 AI Search 的價值,其他產業就相對容易複製。目前意藍已有證券、保險、銀行、監理機構等指標客戶,2024年 AI Search 業務營收佔比將接近 3 成,明年預計再增長60%,新增客戶數超過 40 家。
更長遠來看,AI Search 可能擴散到所有「資訊密集 + 專業判斷 + 高合規要求」的產業,例如法律業的判決書分析、醫療業的病歷與文獻檢索、製造業的研發知識管理、政府部門的公文處理。「只要是對數字特別精確、錯了有權責歸屬的工作,都需要可信賴的 AI。」
AI Search將改寫白領工作流
AI search 的到來,會如何改變白領的日常?以投資研究報告為例,傳統流程是:花 1.5 小時蒐集資料(跨多個網站下載、搜尋)、1 小時計算財務比率、1.5 小時撰寫報告,總計約 4.5小時。
導入 AI Search 後,流程變成:輸入問題(「分析群聯電子最近的產業動態並預測股價」),AI 在 8 到 10 分鐘內自動完成資料蒐集、關鍵字萃取、生成分析報告(包含產業新聞、財務數據、風險評估、股價預測)。研究員只需花 30 分鐘驗證數據來源、補充專家訪談、調整論述,總計約 55 分鐘,節省 78% 時間。
楊立偉指出,省下來的時間,「他們可以討論衍生性金融商品、客戶的財務狀況,做更多有溫度的服務。」
又或者,某監理機構使用 AI Search 進行經濟犯罪與洗錢防制調查。過去需要 2 名調查官花 2 周時間從數千萬筆交易中「選案」(挑選可疑案件),現在縮短到半天內就能列出可疑帳號、交易樣態,效率提升超過 20倍。
不只加速效率,也可以從資料煉金
AI Search 的另一個價值,是讓同一筆資料被重複使用。以台積電的季報為例,過去這筆資料只服務研究部門;現在可以同時用於,投資部門生成投資建議、風控部門監控財務異常、承銷部門進行估值比較、客服部門回答客戶詢問、行銷部門撰寫產業趨勢報告。
這種資料複用,楊立偉稱之為「資料煉金術」,「不是讓資料更好找,而是讓資料能被煉出價值。過去是資料孤島,各部門各自為政。現在是把資料變成企業的共享智能。」
在承銷輔導業務中,這個價值更明顯。傳統 IPO 輔導需要比對公開說明書、年報、合約的多個版本,人工處理約需 260 小時(需動用3 人團隊、7 周時間)。AI Search 的「多段落前後差異比對」功能,可以自動標記版本間的矛盾、檢查法規合規性、生成評估報告,將時間縮短至 60 小時(1-2 人、4 周),節省 77% 時間。
AI Search 有幻覺、資料安全風險
楊立偉也坦言,企業在導入 AI 時面臨的障礙,也是 AI Search 必須克服的挑戰。
第一是可信度問題。 儘管意藍強調「可追溯來源」,但 AI 仍可能誤判或遺漏關鍵資訊。在風險監控案例中,系統會自動標記「高風險公司」,但可能出現誤報(False Positive)。楊立偉說:「我們的做法是,AI 不知道的時候就說不知道,不能亂講話。但這需要持續調校模型和檢核機制。」
企業需要建立人機協的工作流程,在AI 提供初稿和建議後,但最終決策仍由人類判斷,尤其是涉及地緣政治、產業典範轉移等「未知的未知」領域。
第二是資料安全與合規。 金融業對資料外洩高度敏感。如果把敏感財務數據丟到 OpenAI 等外部雲端服務,可能違反法規或洩漏商業機密。意藍的解決方案是提供地端(Edge)部署選項,讓模型運行在企業內部,資料不出企業防火牆。但這也代表,企業需要自建算力基礎設施,增加導入門檻。
此外,組織文化也是隱藏的風險。楊立偉觀察到,有些企業雖然購買 AI 工具,「可是變成好像是買一批帳號發給同仁,會用的就很會用,不會用的就不會用。」如果沒有配套的訓練和流程重組,AI 只會加劇數位落差,而非提升整體效率。
核稿編輯:陳書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