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 Business > 數位轉型
feature picture
Google DeepMind

Google 憑 Gemini 3 王者歸來:蟄伏3年,皮蔡砍主管、鎖人才,根治「大企業病」的減法管理學

2025-11-25 撰文 李岱君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沈睡的獅子甦醒,Google 用產品說話,奪回原本屬於它的王位。

Google 於 11 月 19 日發布 nano banana pro 橫掃各大排行榜,Google 母公司 Alphbet 執行長桑德.皮蔡(Sundar Pichai)要用產品告訴你:「AI不是要拿來聊天跟畫畫的,而是要拿來做事的。」

回望 2022 年底,ChatGPT 驚豔四座,Google 緊接著新品發表會錯誤頻出,也讓外界也質疑 Google 大科技公司的地位不保。是什麼讓 Google 在今年逆襲成功,股價一次次突破新高,獲得市場肯認?

作為技術的先驅者,AI 第一波紅利整碗被 OpenAI 端走

其實,ChatGPT 的「T」,就是 Google 研究的創舉(編按:T 為 Transformer 架構,Google 在 2017 年就已發論文提出),沒想到風頭竟被 OpenAI 占盡。

明明手握技術卻慢了一步,皮蔡在近期 Dreamforce 訪談透露,當時 Google 的考量是承擔「名譽風險」(reputation risk)的能力,公司規模及用戶數與新創公司 OpenAI 相比大上數倍,受影響的用戶也更多,得更謹慎發布產品。

但 OpenAI 的如日中天也讓 Google 自亂陣腳,趕鴨子上架。

2023 年初緊接推出第一代聊天機器人 Bard,卻在產品 demo 時給出錯誤的回答,讓市場信心大失,隔日股價蒸發 1000 億美元。又或者隔一年在另一大型語言模型 Gemini 生成圖片,引發爭議。

大象難翻身,外界罵著 Google 已經有大企業病、難以改革,甚至要皮蔡下台以示負責。

延伸閱讀:誰說 AI 只搶基層飯碗?Google 執行長認了:接手我的工作可能是「最簡單的事情之一」

根治大企業病:組織瘦身、留下核心戰力

面對生存危機,皮蔡做的第一件事,是動組織的手術刀。

長期以來,Google 內部存在著兩股 AI 力量:專注基礎研究的 Google Brain,以及追求通用 AI 的 DeepMind。

這 2 個團隊雖然都是 AI 領域的頂尖力量,卻也長期處於資源競爭和文化隔閡的狀態。

皮蔡在 2024 年合併這 2 個部門為 DeepMind,甚至將面向消費者的 Gemini App 團隊也直接畫歸 DeepMind 管轄,打破了研發與產品部門之間的傳統界線。

這樣讓研究人員不再需要透過層層轉譯才能讓技術落地,模型能力的改進就能以最快速度部署到終端產品。

與此同時,皮蔡還幫團隊瘦身。

2025 年,在廣告銷售等核心部門取消中階主管,將部分管理職位削減 35%。這讓原本需要經過 3 到 4 層匯報的決策,現在基層員工可以直接向業務負責人報告。

過去一個產品功能的上線,可能需要經過法律、倫理、公關等多個部門長達數月的審查,現在則快速發布。

延伸閱讀:Google Gemini 3 應用場景整理:整理 Gmail、排行程,AI Studio 中免費用

有薪假一年防核心員工跳槽、給離職津貼讓不適任的人下車

組織改革帶來效率,但企業的萬年議題:爭奪頂尖人才,也同樣得使出終極手段。畢竟 Google 既要要清理不適任者,也要不惜代價留住核心大腦。

例如「花園休假」(Garden Leave)政策,就是一個針對核心 AI 人才,實施長達 12 個月的帶薪休假。要使用這項企業福利,唯一的條件是這一年內不得加入競爭對手。

因為在 AI 競賽最激烈的這 2 年間,OpenAI、Anthropic 和 Meta 都在互相挖角研究人員。

畢竟 AI 領域的競爭本質,是知識的競爭。一位 DeepMind 研究員腦中關於 Gemini 3 核心訓練方法的記憶,可能價值數億美元。用一年的薪水換取競爭對手一年的時間差,這筆帳怎麼都划算。

再者是溫和的「文化清洗」,例如「自願離職」的計畫。

Google 為那些「不完全認同公司新 AI 方向」的員工提供離職津貼,鼓勵他們主動離開。

與其讓這些對 AI 轉型持保留態度的人留在組織內部製造摩擦,不如讓他們體面地離開,留下一支更有凝聚力和戰鬥力的隊伍。

根據產業分析報告 Signal Fire,DeepMind 在 2025 年的員工留任率 78%,高於 OpenAI 的 67% 和 Meta 的 64%。

對於那些願意留下的關鍵人才,Google 也設計了與 Gemini 模型性能里程碑直接掛鉤的特殊股權激勵計畫。像是 Gemini 3 在「人類最後的考試」(Humanity's Last Exam)基準測試中超越 OpenAI 的 GPT-5 時,參與該模型開發的核心團隊成員,就能獲得額外的股票獎勵。

將個人利益與技術掛鉤,讓頂尖研究者不只是為了薪水工作,更是為了在 AI 歷史上留名而戰。

重整產品線,專心做好 Gemini

組織、人才到位,皮蔡下一個就是處理「聽起來就不夠強」的 Bard,也就是追趕 OpenAI 時推出,卻不慎跌跤的大型語言模型。

過去的問題是,當用戶要找聊天機器人叫 Bard,要用企業協作工具叫 Duet AI,要查技術文件又看到 Gemini 模型,這種品牌割裂讓人摸不著頭緒。雖然都是AI,但在每個場景裡都有一個產品線,容易讓使用者摸不著頭緒。

2024 年 2 月,Google 將 Bard 統一更名為 Gemini,同時把企業端的 Duet AI 也統一為 Gemini for Workspace,重夠重構品牌戰略。

從此,無論你是在 Google 手機召喚 AI 助理,還是在 Gmail 裡請 AI 代寫郵件,或是在雲端平台上調用 API,背後都是同一個 Gemini。

單一入口、單一品牌,消費者不再需要搞懂複雜的產品矩陣,只要記住一個名字就能接觸到 Google 最先進的 AI 能力。

為了集中火力,Google 在 2024 到 2025 年間關閉或縮減了超過 20 個專案。

曾被寄予厚望的生命科學部門 Verily 停止了醫療設備研發,遊戲串流平台 Stadia、協作白板 Jamboard、Google Podcasts 相繼走進墳場。

這些產品並非沒有用戶,而是在 AI 戰爭中不夠核心。一位前 Stadia 工程師透露,他的團隊被整合進 Google Cloud 後,原本開發的低延遲流媒體技術,現在被用來改良 AI 模型訓練時的數據傳輸,「我們的技術沒有浪費,只是換了個更重要的戰場。」

晶片、電力、模型全都自己來!用既有的護城河再造下一高峰

壯士斷腕的決心背後,是 Google 知道自己的優勢何在:量體夠大,資源夠多。

既然如此,何不從最底層開始重塑遊戲規則?

於是 Google 走上了一條更艱難但更有自主權的路,全棧式(Full Stack)。 簡單說,就是從晶片、數據中心、模型到應用,全部自己來。

眼看 OpenAI 嚴重依賴微軟的雲端基礎設施和輝達(NVIDIA)的 GPU 時,Google選擇自己設計晶片TPU、自己蓋數據中心、自己訓練模型Gemini、再把這些能力直接嵌入自家的搜尋、Gmail、Android和YouTube。這就像蘋果既做晶片又做手機又做作業系統,每一層都自己控制,成本更低、整合更緊密。光是擺脫「輝達稅」這一項,就讓Google在2025年節省超過50億美元。當競爭對手還在為電網容量發愁時,Google已經開始為數據中心建核電廠。

但真正讓這套全棧策略發揮威力的,是 Google 原本就有的用戶優勢。

Gemini 被無縫嵌入搜尋、Workspace、Android、Chrome 瀏覽器和 YouTube,所以每一次用戶修正 AI 生成的內容、重寫郵件或搜尋查詢,都在為模型提供高品質的回饋數據。OpenAI 雖然有 ChatGPT 的對話數據,但 Google 擁有的是橫跨搜尋、地圖、影片的完整行為圖譜,形成飛輪效應。

當 Gemini 需要理解「一個人說『附近的咖啡廳』時真正想要什麼」,Google 幾十年累積的情境數據就是競爭對手無法複製的護城河。

蟄伏 3 年,Google 憑著今年 5 月底的開發者大會以及近期 Gemini 3 揚眉吐氣,市值一度突破 3.7 兆。大家不再執著用 ChatGPT 生成吉卜力風格大頭貼,而是用 Google 其底下大型語言模型 Gemini 裡的 nano banana pro 生成各種圖片。

Google 證明大象不只會跳舞,還能跑得比獵豹更快。

資料來源:CNNBBCsignalfireCNBCFortuneGoogle、Google(2
核稿編輯:陳書榕

繼續閱讀 AI 生成式 AI
相關文章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