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 Success > 決策技術
feature picture
pexels

真的有經營之神嗎?聰明經理人都知道:商場的成功,其實難以複製

2021-02-25 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戰略及國際管理教授 菲爾.羅森維格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成功企業不是「全憑運氣」,高績效也不是僥倖得來,但是好運氣不可或缺,有時甚至還是重要關鍵。

經理人不必因為上述看法而氣餒。企業的績效決定於許多不能掌控的外部因素,大可不必因此心灰意冷。很慶幸地,還是有不少經理人思慮清晰、不受蒙蔽,能清楚準確地掌握局勢。他們不會沾沾自喜吹噓自己的豐功偉業,也不會高談誠實、正直和謙虛等陳腔濫調,彷彿那就是成功的保證—雖然這些特質很重要。這些經理人對於商場沒有不切實際的幻想,他們是睿智的經理人,都了解成功來自明智的判斷和努力不懈,再加上一些好運氣。他們也了解,競賽中稍有一點閃失,結果就可能天壤之別。

葛洛夫的豪賭①:超前推出 1024 位元晶片

英特爾的安迪.葛洛夫一直深信,沒有必然成功這回事,失敗隨時可能迎頭痛擊。1968年,他離開快捷半導體(Fairchild),與高登.摩爾(Gordon Moore)和羅伯特.諾宜斯(Robert Noyce)共同創立生產半導體的英特爾公司。半導體產業的競爭相當激烈,發展十分迅速。

剛成立滿一年的英特爾,就面臨德州儀器和摩斯泰格(Mostek)這些既有知名大廠的競爭。某家大型電腦公司邀請各家廠商,提出建立 64 位元記憶體新晶片的提案。當時共有 7 家廠商角逐這筆生意,經過不懈的研發努力─葛洛夫回憶,彷彿生命前途在此一舉,英特爾脫穎而出。對一家新公司而言,64 位元晶片是項了不起的成就,但英特爾沒有志得意滿的時間,因為對手緊接著發展出容量 4 倍的 256 位元晶片。同樣地,發展新產品就像是攸關生死的大事,英特爾也再次提出最佳設計,贏得勝利。

為擺脫對手糾纏,英特爾決定放棄理論上應該循序漸進發展的 512 位元設計,直接設計容量是先前四倍的 1024 位元晶片,大幅超越對手。這項與眾不同的策略選擇,雖然可能獲利無窮,卻也潛伏無限風險。這需要狐狸型的思考:敏銳,但帶點狡猾;嗅出商機,但察覺危險。葛洛夫回憶道:「這是一場科技豪賭。」決策拍板定案後,立刻全體總動員,包括工程師、技術人員和製造專家同心協力,背負沉重壓力,盡全力達成任務。此時,葛洛夫回憶:「我們中了頭彩,這項設計一炮而紅。」

請注意葛洛夫的用詞,他說的是「豪賭」和「中頭彩」,完全沒有提到永遠卓越或保證成功的藍圖。

葛洛夫深知決策充滿風險和不確定性,英特爾必須採取大膽的步驟,讓公司取得暫時的優勢,再利用此一優勢拓展其他商機。這場豪賭雖經過精打細算,但基本上還是賭博。

延伸閱讀:為什麼有些人的運氣就是特別好?常做 3 件事,讓幸運之神找上你

葛洛夫的豪賭②:退出記憶體晶片,轉戰微處理器

英特爾由於早年成功奠定的基礎,在 1970 和 1980 年代初成為半導體產業的龍頭,獨霸記憶體晶片市場。到了 1980 年代中期,英特爾面臨日本廠商崛起的威脅,雖然在絕對意義上產值依然領先,不過相對成長已經落後日本廠商。1985 年,諾宜斯和葛洛夫再次做出大膽的決定:完全退出記憶體晶片市場,轉戰淘汰率較低、利潤較高的微處理器市場。這項決定風險極高,獲利卻很豐厚。往後幾年,英特爾的營收和利潤成長快速,部分原因在於和微軟的合作。在葛洛夫領導下,英特爾繼續主宰微處理器市場,不斷推出速度更快、功能更強的微處理器,包括 286、386 和奔騰(Pentium)等。

英特爾的成功全憑運氣?當然不是。葛洛夫擬定決策時,考慮公司績效的好壞是相對的,自己做得好還不夠,必須要能超越對手,那也意味必須大膽冒險。葛洛夫 1999 年出版的《十倍速時代》,對於思考策略轉折點─公司面臨存亡之秋而言,是一本很好的參考指南。書中提出充分掌握產業動態、科技的變遷和仔細盤算後,放手一搏的必要性。葛洛夫從不相信能保證成功的方針,因為冒險嘗試是必要的,不能膽怯猶豫。而冒險的原因,部分來自恐懼。葛洛夫寫道:

品質大師愛德華.戴明(Edwards Deming)鼓吹公司應該去除恐懼,但我對於這種簡單的說法不以為然。經理人最重要的任務,正是營造能激起員工熱情、全心投入追求勝利的環境。在營造和維持這種熱情時,恐懼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恐懼競爭、恐懼破產、恐懼犯錯和恐懼一無所有,恐懼可以燃起強烈的動機。

暢銷商管書通常對恐懼避而不談。在從乞丐搖身變成富翁的美好世界,或是《羅傑斯先生的鄰居們》(美國老牌兒童節目)舒適溫馨世界裡,總是有快樂的結局,而且只要遵守幾項簡單的原則,不必理會對手的動態,成功依然可期。在這些美好的故事中,恐懼沒有立足之地,而恐懼當然更不適合當成睡前故事。但此刻我們知道,這種根植於錯覺產生的單純與自信,不可能產生最好的結果。

推崇葛洛夫的不只我一人。在 2004 年,華頓商學院推舉葛洛夫為過去 25 年最有影響力的執行長;耶魯管理學院前院長傑佛瑞.賈騰(Jeffrey Garten),更大力頌揚葛洛夫是「未來執行長的一流典範」。為什麼葛洛夫得到如此推崇?

不只因為英特爾傑出的成就(如果以股價表現比較,其他公司也一樣出色),還有葛洛夫能因應市場變化,從危機中脫困的能力。 賈騰認為葛洛夫最大的本領在於,能夠結合策略和執行力,因應全球化趨勢導致的商場巨大改變。 他仔細評估各種策略選擇,絕不會對風險視而不見。至於,葛洛夫放手讓經理人自行發揮,但是「嚴格要求按照進度衡量績效」。他要求經理人自己用心思考,不要因為別人所說的恰巧靈驗就信以為真。

英特爾是否從此高枕無憂?當然不是。和其他成功企業一樣,英特爾積極尋找利潤成長的新版圖。對手「超微半導體公司」(AMD)威脅英特爾在微處理器產業的獨霸地位,而且在個人電腦市場的成長趨緩。英特爾之前拓展新市場的成效不彰,進入數位電視市場也是跌跌撞撞。因為晶片市場已經從強調速度,轉向強調微處理器與其他科技的結合應用,英特爾對此反應則是慢半拍。2005 年《金融時報》報導:「英特爾的自信來自於主宰個人電腦市場,當時每 5 部電腦就有 4 部使用英特爾的晶片。但過去幾年霸主地位已經動搖。」

2006 年,新任執行長保羅.歐德寧(Paul Otellini)宣布,英特爾將逐漸脫離傳統微處理器的核心業務,將重心移轉為把晶片和軟體結合成平台,以適用於各種領域,從筆記型電腦、家用電器到無線應用都包括在內。為因應這項轉變,重新設計英特爾的商標和標語─「超越未來」(Leap Ahead,編按:2015 年推出新口號Experience What's Inside)。這是揮別過去的大膽動作,許多觀察家認為,幾乎是推翻了葛洛夫過去的方向。

葛洛夫是否譴責英特爾的新方向偏離核心本業?相反地,葛洛夫在英特爾的高階主管會議上,表達強烈支持之意,並表示英特爾的新方向是「充分發揮英特爾冒險、紀律和績效導向價值觀的決策」。保證成功?很難說,英特爾的新策略前景布滿荊棘,風險極高。但是就像以前一樣,英特爾如果不強迫創新,將只能眼睜睜看著營收和利潤萎縮。

閱讀商管成功案例,請融入批判精神

永遠會有一些書籍想要找出令卓越企業脫穎而出的原因,然後建議經理人該怎麼做,才能讓公司達到顛峰,加入卓越企業的行列,保持卓越績效。這些書籍良莠不齊,有的很有助益、有的反而有害。經理人還是會樂此不疲的閱讀,希望從中習得新的洞見、發掘可運用的新方法。這不僅無可避免,也是好事一樁。

我希望經理人閱讀商管類書籍時,能夠融入一些批判精神,跳脫眾多錯覺,不要沉迷於不切實際的幻想和盲目的期待,要加點現實的考量。我衷心期盼經理人能銘記以下幾點:

• 如果無法單獨衡量自變數的影響,我們可能只是發現光環而已。
• 如果資料受到光環效應汙染,即使資料堆積如山,分析再繁雜、再辛苦,都於事無補。
• 企業很少能持續長期的榮景;大部分的長期成功,都只是事後根據結果挑選的錯覺。
• 企業的績效好壞是相對而不是絕對;一家企業可能在逐步改善績效的同時,也遠遠落後對手。
• 或許有些企業是靠孤注一擲才成功,但這種作法通常不會導致成功。
• 任何宣稱發現企業物理學定律的人,不是對於企業一無所知,就是對物理學一無所知,或者對兩者都一無所知。
• 坊間追求成功之道的書籍,很少揭露真實的商業世界,卻對研究員的抱負和渴望確定性大書特書。

掃除這些錯覺之後,接下來該怎麼辦?談到如何管理企業、追求卓越績效,精明的經理
人都知道:

• 再好的策略也難免有風險;如果你認為自己的策略萬無一失,你就是笨蛋。
• 執行力也有不確定性;同樣一套作法,由不同的公司執行可能有截然不同的結果。
• 即使成功的經理人不願意承認,但是運氣的重要性超乎一般人的認知。
• 投入和產出沒有必然的關係。績效不彰的結果未必表示經理人決策錯誤;績效卓著的結果也不表示經理人決策英明。
• 一旦做出決定,優秀的經理人不會把希望寄託在運氣上,而是不屈不撓地堅持到底。

這些忠告可以保證成功嗎?當然不行。但我推測,至少能夠提高勝算,達到較合理的目
標。

(本文出自《商業造神》,商業周刊出版。)

繼續閱讀 思考術
相關文章

商業造神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