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 Management > 行銷公關
feature picture
shutterstock

Google、Apple 都雇用「人類學家」!有什麼幫助?

2021-09-07 整理‧撰文 盧廷羲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在 1930 年代,美國哈特福德火災保險公司(Hartford Fire Insurance Company)發現,好幾間公司裡,裝有油桶的倉庫爆炸好幾次。照理來說,工程師、火災相關技術人員應該能解決問題,但沒有人找到原因。

直到他們雇用了化學工程師班傑明.沃爾夫(Benjamin Whorf),才解開謎團。沃爾夫曾在耶魯大學研究人類與語言學,他應用了這門學科的核心思想:觀察。他訪查倉庫工人,留意他們的言行,在沒有預設立場的情況下,獲取重要資訊。

沃爾夫的結論是,這些工人在處理滿載的油桶非常謹慎,但如果在貼有「空」字樣的油桶面前,就大意鬆懈,甚至會抽菸。原來,英文中的「empty」與「nothing」有關聯,當工人看到「空」(empty)這個字,就感到無聊、乏味,容易忽視訊息。但實際上,空油桶充滿易燃煙霧,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倉庫一直起火爆炸。

《金融時報》美國執行主編、劍橋大學社會人類學博士吉蓮.邰蒂(Gillian Tett)在新書《人類學視野》(暫譯,原文書名《Anthro-Vision》)指出,在 21 世紀,有很多狀況是科技、新技術無法完全解釋的,好比金融模型失靈,引發金融海嘯;民意調查和選舉結果大相逕庭。

延伸閱讀:消費需求藏在數據裡!以人類學視角洞察數據的 3 種工具,幫你看穿消費者情感、思維

這時,不妨應用人類學的觀點。她表示,人類學一詞源自希臘語 anthropos,意思是「對人的研究」,但它並不是只研究「異國情調」的學科,而是一種看待世界的框架。其中的主要精神是,人類是多樣性的群體,我們應該尋找方法,使自己理解、甚至沉浸在不同人的思想和生活中。

忽略文化差異,再好的產品也可能失敗

當你看到可口可樂瓶,會想到什麼?或許是一罐普通的碳酸飲料。然而,俄羅斯人相信,可樂能撫平皺紋;在海地,他們說可樂能使人死而復生;西印度群島島國巴貝多(Barbados)人則認為,可樂可以把銅變成銀。

這個故事說明,人們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使一件事情有各種意義。當企業意識到這點,就有助於他們做出更好的決策。

邰蒂指出,想要學習運用人類學,除了仔細觀察,第一個重點是,接納形形色色的陌生人,以及留意多樣性衍生的不同可能性。如此一來,你在解讀、評判時,視野才能比較寬廣,有利做出更圓融且正確的決定。

雀巢(Nestle)旗下的美國嬰兒食品公司嘉寶(Gerber),就曾犯了一個錯。在業務快速擴張時期,嘉寶把「微笑嬰兒」的照片印在食品罐上,這在歐美是很常見的廣告手法,但他們沒料到,這在非洲行不通。

在非洲文化,罐頭上的圖片代表食物的成分。有非洲村民就大力抨擊,罐子裡裝的,根本不是嬰兒食品,「美國人會吃嬰兒嗎?」由此可見,不同的文化差異,會產生令人驚訝的結果。

這也是為什麼,愈來愈多企業發現,使用人類學的視角,可以解決更多問題。Google、IBM、蘋果(Apple)、微軟(Microsoft)等科技巨頭,近幾年都聘用人類學家當顧問。

你眼中的怪是他的日常,學習接納對方的價值觀

邰蒂說,培養人類學視野的第二個重點在於,觀察、傾聽他人的觀點,無論對方有多麼不同。事實上,人們傾向認為自己的生活方式是正常的,其他都是奇怪的,這是天性。但只有當我們透過別人的眼睛看世界時,才能更客觀地回顧自己。

雀巢剛引進奇巧巧克力(Kit Kat)到日本時,銷量並不好,許多家庭主婦認為,這類餅乾對孩子來說太甜了。

奇怪的是,在 12~2 月期間,九州島的 Kit Kat 巧克力銷量明顯上升。

雀巢高管在訪談中發現,Kit Kat 的日文發音,近似於九州方言「一定勝利」。這使得學生在冬季參加考試時,會購買 Kit Kat 巧克力棒,當作幸運、激勵自我的象徵。

起先,雀巢團隊不以為意,他們認為這種細微的文化差異,沒什麼實際價值。

當時,他們的行銷策略主打「休息的時候,來片巧克力」,這在日本沒什麼效果,且在普通的消費者調查中,也看不出什麼端倪。直到團隊深入訪談,才得知在青少年心中,巧克力和休息根本沒關聯。

後來,雀巢把廣告標語改為「Kit to Sakura Saku yo」,意思是櫻花一定會盛開,引申願望成真之意,運用相近的發音與意涵,大獲成功。

Kit Kat 的銷量暴增,因為學生們開始把巧克力棒視為考試的幸運符、御守。這個故事說明了,很多決策者要跳脫「主流思維」,光靠自己的立場提出假設,很容易忽略消費者的心聲。

邰蒂總結,在人工智慧(AI)逐漸接管我們生活時,我們需要思考,是什麼讓我們成為人類;在社會兩極分化的時代,我們更需要同理心,即使你不使用「人類學」這個詞,也可以學習其中的價值。

(本文整理自《Anthro-Vision:A New Way to See in Bussiness and Life》。)

相關文章

Anthro-Vision

feature picture
BMW

Neue Klasse再啟新紀元:從慕尼黑出發,BMW iX3定義電動豪華的次世代

2025-11-04 經理人 X BMW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當全球汽車產業的焦點再度匯聚至德國慕尼黑,2025年德國IAA車展是一場技術與美學的盛會,也可說是一張企業競爭策略的公開考卷。對BMW而言,此次盛會身負地主代表與展示品牌邁向新時代的雙重意涵。BMW以全新世代Neue Klasse平台所實際量產成型的iX3車款為展出主軸,宣告品牌自1960年代以來最具里程碑意義的技術轉折。從內燃機的黃金年代邁入電動化的智慧時代,BMW再次以創新與遠見,拉開了屬於下一個「成長S曲線」的序章。

從歷史走向未來:Neue Klasse的雙曲線蛻變

在企業成長理論中,S曲線象徵著一個組織或產業從萌芽、成長到成熟的生命週期。對BMW而言,1960年代推出的首代Neue Klasse正是帶領品牌跨越第一條成長曲線的關鍵轉折。首代Neue Klasse代表著產品創新與策略革新,確立BMW以駕馭樂趣為核心的品牌定位,也奠定了後續3、5、7系列的產品基礎,讓BMW從低谷成功轉型,更因此蛻變為全球汽車產業中首屈一指的豪華品牌。

BMW
1960年代推出的首代Neue Klasse帶領品牌跨越第一條成長曲線的關鍵轉折,讓BMW從低谷成功轉型,更因此蛻變為全球汽車產業中首屈一指的豪華品牌。
BMW

六十年後,BMW再次以「Neue Klasse」之名啟動新章,象徵品牌準備跨入第二條S曲線。這一次的主題,是電動化、數位化與永續化。

在慕尼黑的主場上,BMW成功延續2025年消費性電子展與上海車展的展出主軸,「BMW全景 iDrive」與「BMW Operating System X」作業系統以巨幅樣貌呈現眼前,宣告品牌未來座艙數位化的發展方向。

BMW
與上海車展相同,2025 IAA同樣將展出現場將「BMW Panoramic iDrive」介面與「BMW Operating System X」作業系統以巨幅樣貌呈現眼前。
BMW

而在上海車展中以Neue Klasse基礎平台打造的Vision Driving Experience概念車,以強大的18,000牛頓米攀上13公尺高、坡度為55度的陡坡,展現出色的動力性能,同時展演由稱為「Heart of Joy駕趣核心」的超級大腦負責車輛動態駕駛的快速運作能力。以Neue Klasse為基礎的首款量產車型BMW iX3成為此次BMW的展演主秀,其藉由全新車款誕生的宣示,於電動化競爭中策略定錨的具體展現。

展出亮點:技術領先的體先與品牌價值的再定義

全新首創BMW iX3純電豪華休旅所展示的是BMW於電動化的再次成果。其所搭載的第六代eDrive電能科技,於性能上有著實際突破,能源效率與可持續製造上也展現全新思維。

第六代eDrive電能驅動科技採用更高能量密度的圓柱型電池設計,提升了約20%的能量密度,充電速度也因此提升30%之多。如此一來不僅可對應800V充電架構,搭配碳化矽半導體元件,與新開發的驅動馬達,讓其在損耗、成本與重量控制上同步優化,以展示的BMW iX3 50 xDrive車型而論,僅10分鐘就可增加372公里續航力,從10%充至80%電量也僅需21分鐘,續航力更可高達805公里(WLTP)。

BMW
第六代eDrive電能科技於充電效能、能量密度、續航表現等面向全面進化。
BMW

而在永續面向,BMW iX3從座艙介面到材質選用,皆圍繞「可持續豪華」的設計理念,利用再生材料取代傳統皮革,環保纖維與循環鋁材的應用,讓車艙不僅是科技場域,更成為BMW對永續承諾的具體實踐。

BMW
BMW iX3從座艙介面到材質選用,皆圍繞「永續豪華」的設計理念,讓車艙成為科技場域與對永續承諾的具體實踐。
BMW

BMW的全球回應:從技術升級到永續願景的實踐

面對汽車產業正快速轉向「電動化X智能化X永續化」的三軸挑戰,BMW在慕尼黑車展以具體行動展示品牌的前瞻佈局。

早在本次車展前,BMW便提出三大策略方向:
1. 全面電動化(Electrification)
2. 智能數位化(Digitalization)
3. 循環永續經濟(Circular Economy)

在電動化部分,BMW集團預估至2030年,純電車款將占品牌全球銷售的一半以上,而第六代eDrive電能科技的推出,意味著這個目標正在被加速推進。

智能座艙方面,BMW推出「BMW新世代超感智慧座艙」,以嶄新的「BMW 全景iDrive」與「BMW Operating System X」作業系統為核心,整合人工智慧、語音互動與雲端服務,使駕駛體驗從單純的操作轉為人車共感的全感交流。

至於循環經濟,BMW更是業界少數實際將再生材料納入量產架構的品牌。從鋁合金到塑料、從生產能源到供應鏈碳足跡,BMW以全生命周期的視角,重新定義了「永續豪華」的內涵。

此般策略,也正回應外界對「豪華品牌在電動化浪潮中如何自我轉型」的提問。當部分車廠仍停留在性能或續航的競賽時,BMW已經把目光放在更長遠的未來:如何以負責任的創新,維持品牌的領導地位。

從Neue Klasse到BMW iX3:BMW對未來移動力的答案

回顧此次IAA車展,BMW同步展現了旗下車款的嶄新世代,與造車思維的重要轉折。Neue Klasse的重磅亮相,具備技術的突破革新與精神延續的雙重價值。

從六十年前重新定義內燃機的純粹駕馭樂趣,到當代以電能重塑豪華移動體驗,BMW始終堅持「駕趣的核心精神不變,只是能源形式不同」。BMW iX3正是這種理念的具體化身,絕非傳統燃油車的替代品,而是一種更高維度的進化。

BMW
對於BMW而言,慕尼黑不僅是一座城市,更像是BMW精神的原點,象徵著BMW的起源,在此汽車產業百年轉折中,更象徵著BMW再次引領時代的信心。
BMW

面對全球汽車產業的深層變革,BMW以技術為語言、以永續為信念,持續在豪華品牌之林中書寫新篇章。而這一次,Neue Klasse大勢登場震撼車壇,大力展示了BMW邁向未來的雄心壯志。

[本文由經理人整合行銷部與BMW共同製作]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