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撰文 周頌宜

懂權力,在每個角色上發光

位階低、資歷輕,對很多事就無能為力?職場權力跟頭銜無關,只在於你是否「被需要」


談到權力(power),你會想到哪些特質?可能是講話大聲、有自信、愛發號施令,而且具有實質的身分或地位。一般來說,我們將權力視為成功的表徵,擁有權力等同有影響力,進而實現人生目標。不過,這只是權力的一種面向。
假設一位跟公司高階主管關係密切的基層員工,掌握的實權,或許比職位高於自己或年資較久的同事多。換句話說, 我們必須讓自己對他人有用;讓自己被需要,就能在關係中塑造權力。
伊利諾大學(University of Illinois)心理學博士、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商學院講座教授黛博拉.葛倫費德(Deborah Gruenfeld)解釋, 權力不是地位(status)、職權(authority),而是在互相需要的人們之間流動的資源;它可能存在於每個人、每段關係中,無論你是誰,都可能掌握權力 。
高姿態權力能助弱小,低姿態權力拉近關係
葛倫費德將權力分為兩個層面,一是高姿態的權力,藉由增強、炫耀權力,提醒他人自己占有某種優勢,包含利用位階、宣示地盤等做法。也因為盛氣凌人的態度,讓一般人聯想到「權力」,多半不帶有好觀感。
然而,高姿態的權力不全然都是壞處,葛倫費德指出,當團隊需要有人挺身而出的時刻,適時利用一些侵略行為,讓權力較小者受惠,會被認為既有能力又有愛心。尤其當團隊陷入危機,願意站出來下達指令、將事情導回正軌,才會贏得他人信賴。
另一方面,同儕也可以藉由展現權威感,獲得升遷機會。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做過一項實驗,發現高度自信、果斷決策的受試者,比懂得迎合他人的人更容易獲得地位;即使事後得知前者的某些看法有誤,也無損他得到的尊敬。這證明我們普遍認同勇於表達自我、推動進步的人。
二是低姿態的權力,經由弱化、隱藏權力,告訴對方他們有多重要,像是妥協退讓、自嘲等行為;目的是與他人建立關係。
表面上,示弱被視為妥協或卸責,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也表達對他人的重視,使對方產生安全感。採取弱化權力的策略時,說明了你願為團隊利益犧牲個人利益,例如自我的聲望、尊嚴等。
知名創投公司紅杉資本(Sequoia Capital)合夥人羅洛夫.博塔(Roelof Botha)曾在一場投資大會上,認識正在推銷其新創公司 Polyvore 的執行長傑絲.李(Jess Lee),深受吸引,決定邀請她加入公司。
起初,博塔邀她共進午餐都被婉拒。兩年後,李的公司賣給雅虎(Yahoo),博塔再次盛情邀約,李仍不為所動。博塔坦言,以往和對象到高檔餐廳聊聊就水到渠成,要讓李同意,則必須徹底了解這個人。
最後,博塔裝扮成《玩具總動員》的主角胡迪,因為知道李喜歡卡通人物,並約她在輕鬆氛圍的咖啡館見面。這次,李連薪水都沒問就答應了,因為她明白對方真心想要建立關係。
博塔沒有自傲地宣傳紅杉資本有多好、提供更優渥的薪水或職位,而是放下身段,贏得李的信任。同時向團隊表明,為了達成目標,他什麼都願意嘗試。
害怕運用權力時,思考自己想變得多強大
但是,葛倫費德也提到,即使我們明白自己可以選擇採取哪種姿態的權力,進一步達到目的;不少人的經驗卻是,就算擁有職稱或地位,仍不認為自己有資格,甚至不知道該不該運用權力,這樣的恐懼稱為冒牌者症候群(imposter syndrome)。
你或許有過類似經驗,一夕間從團隊成員變成領導人。一方面你希望得到組織的重視,一方面又擔心自己不夠好。
如何克服對權力的恐懼,進而運用並做出正確的決策或行動?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精神病學家貝塞爾.范德寇(Bessel van der Kolk)建議,透過「戲劇練習」,可能改變你對自己和自身處境的認知。
葛倫費德提及,神奇的「如果」(The Magic If)就是一種練習方式,面對無能為力的挑戰或困境時,不要想自己多無能,而是想自己能變得多厲害;不要問自己:我究竟害怕誰?要問:在這種情況下,我希望像誰?我能夠內化成什麼角色,獲得渴望的影響力?
脫口秀主持人歐普拉.溫芙蕾(Oprah Winfrey)如今是全球最有影響力的女性之一。她曾說,如果知道自己在參加的會議中,是唯一一位女性或有色人種,她總是告訴自己,「我看起來是一個人,代表的卻是成千上萬的非裔美籍婦女,和歷史上扮演要角的有色人種女性同在。」這使得她勇於承擔權力,賦予自己堅定、強大的力量。
(本文整理自《懂權力,在每個角色上發光》,天下雜誌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