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顧客決定購買,交易就結束了嗎?零售權威:多做一步,可能讓你多賺一倍


1.對於新增的銷售而言,毛利潤就是淨利潤
假設你的公司以 50 美元購入一件商品,售價 100 美元。交易成功後所得為 50 美元。你從剩下的 50 美元中減去日常開支,如租金、工資、佣金、電話費、保險等。日常開支可能占了售價的 30 %,也就是 30 美元。這樣你從 100 美元的交易中得到了 20 美元的利潤。
但如果你在同一位顧客身上賣出了額外的商品,你不用再次扣除日常開支,因為它已經在賣出第一件商品時扣除了。因此,你要扣除的只有成本和佣金。如果你在一位顧客身上只賣出一件商品,你也許可以在行業中生存;但 當你能在每一位顧客身上都賣出額外的商品,你就能獲利,你的店就能壯大而生意興隆。
2. 「詢問」是銷售人員的義務
幾年前,我去一家五金店買錘子。我和一位銷售人員聊了起來,他向我展示了一把 15 美元的錘子。哇!這東西能做什麼──替我釘釘子嗎?我抱怨 15 美元一把錘子似乎太貴了。他解釋說,這木頭來自某一種樹木,這鋼材如何如何,還有它組裝的方式不會讓鋼錘在捶打時掉下來,所以絕對沒有安全問題。
我在心裡微笑。這個傢伙為我做了一場關於錘子的精彩演示。我繼續抱怨那 15 美元,而他繼續讓我確信我的生活不能沒有這把「一流」的錘子。最後,我說:「好的。」任何了解我的人都知道,只要聽到「一流」這個詞,不論多少錢我都會買下它。我坐進車裡,帶著身旁座椅上那把漂亮的新錘子,得意洋洋地開車回家。我可能把它舉起來好幾次,就為了讓別人看見。我到了家,停好車,搭好梯子,然後準備幹活卻發現:沒有釘子!
那位銷售人員把我對價格的抱怨視為預算問題(我可能買不起),但對我而言,這是個價值問題(我認為不值得)。我剩下的錢買釘子綽綽有餘。但是不論哪種情況,保證我能在幹活時擁有一切必要的工具,難道不是優秀的服務該做的事嗎?
我去參加一次高中同學聚會(這又是一個催淚的故事),她也在那兒。她和高中時一樣漂亮,也許更漂亮。她就是我的夢中情人。我想去打個招呼,於是先去吧台喝了一杯好壯壯膽。我說了「你好」,又聊了幾分鐘後,我說以前在學校時我一直希望能約她出去。她說:「那你那時候為什麼不約我?」噢!天哪!
我沒有約她的原因有很多,但是最主要的一個原因是:我害怕她會說「不」。當我們在 10 年後聊天時,她問我:「你為什麼替我說『不』呢?」為什麼?我確實這樣問自己,而且要是她說「是」會怎麼樣呢?
這兩個故事的關鍵在於: 如果你不主動去問,就永遠不會知道答案。 你還可以用一種更嚴肅的態度來看這個問題:我們有什麼權利代替顧客做選擇? 你的義務是詢問,而不是代替顧客回答「是」或「否」。 我們有幾句關於附加銷售的俗語,值得好好銘記:
大膽開口問,就會得到答案。展示,展示,再展示,直到顧客自己說不!
你是否曾經走進一家店,在購買某件東西的同時,又發現了另一件你喜歡的東西?是否因為銷售人員始終沒有詢問你對於新東西的意見,你最後只買了第一件東西?
當然,即使每次都問,你也不能指望每個顧客都買一件以上的商品。但是,不主動詢問肯定賣不出附加產品。如果每個銷售員每次都向每位顧客詢問是否購買額外的商品,那麼附加銷售就會增加,利潤也會增長。 如果你敢冒著顧客說「不」的風險,你會驚訝於他們說「是」的次數竟如此之多!
試探成交的黃金法則
附加銷售,是指顧客實際購買的比他們原本打算購買的更多。 也就是說,顧客想買一件商品,你不但把他想要的賣給了他,還多賣了兩件其他商品。當顧客表示他們不會花超過多少錢時,這個方法特別有效──當他們走出你的店時,他們可能已花了兩倍的錢。 附加銷售是銷售當中最吸引人的部分,因為它充滿了樂趣。
附加銷售的首要目的是幫助你完成主要商品的成交;如果沒有達成交易,你的存在就毫無意義了。然而,這一技巧也為你帶來增加銷售量和提升利潤的機會。它事半功倍,因為附加銷售使你有機會向一位顧客賣出多件商品。它被稱作「黃金法則」,因為它能將試探成交轉變成黃金一般的利潤。
(本文出自《銷售洗腦》,經濟新潮社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