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 Success > 職涯發展
feature picture
Flickr /@Ken0928

只有忠誠、能力還不夠,還得「留一手」!《甄嬛傳》、麻將桌教我的辦公室政治

2022-04-11 台灣神秘客服務稽核管理協會執行長 唐玉書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和大多數的華人家庭一樣,家裡每逢農曆年團圓,總會玩玩麻將熱鬧一下,在我還不能駕馭性格裡的好勝心時,連「賭瓜子」輸了都能翻桌哭鬧;大學畢業後,和好友打牌還是常因輸牌而擺臭臉,搞得一屋子氣氛很僵。

一次,從不跟我計較的死黨終於再也看不下去,當眾斥責我—「夠了!」此時心裡才逐漸明白,家人把我當公主寵,但別人不見得會接受我的任性。自知「輸不起」,後來盡可能打「電腦麻將」自娛。

麻將桌上的職場人生

人家說,丈母娘在麻將桌上挑女婿,我卻是在麻將桌上體悟職場的人性與道理。

舉例來說,麻將桌上大家牌技其實都差不多,勝負的關鍵,運氣佔大宗。這不就和職場一樣嗎?如果你以為能力好、夠努力就能一路升官,那真的是太天真了!人生有太多的「不公平」和「意外」,就像牌桌上永遠有人不小心放槍、有人莫名奇妙地被攔胡,誰說一手好牌就一定能贏?當運氣不站在我們這邊,唯有「忍」和「守」—忍得過、守得住,下一把重新開始,又是一條好漢!

一手好牌不一定能贏,一手爛牌也不見得注定輸局。 劉德華主演的電影《嚦咕嚦咕新年財》有句金句:「爛牌有爛牌的打法,牌越爛越要用心打。」手氣好時趁勝追擊、手氣不好就運用智慧設停損點,打安全牌或是跟打。牌桌上有人牌運正旺,而自己牌運差,不避風頭硬要正面衝突,對自己有什麼好處?想想辦公室文化不也是如此嗎?

延伸閱讀:職場上沒朋友,小心賠上工作效率!想跟同事打好關係,最好別碰的 13 個禁忌

剛學會打牌時,一上牌桌,眼裡就只看到自己手上的牌,一心想聽牌,卻忽略觀察對手和牌海裡的牌,結果往往事與願違、把把輸。這種情況就與時下很多職場新鮮人一樣,埋頭苦幹,忘了觀察大環境和掌握部門狀況,甚至對同事的業務漠不關心,這種情況,別說要胡牌,能不放槍就不錯了。深愛麻將文化的好萊塢巨星茱莉亞羅勃茲,曾為麻將下了一個定義:打麻將就是透過隨機抓牌,在混亂中創造秩序。運用在職場人生上,是不是有異曲同工之妙?

打牌也教會我一件事,那就是牌桌上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每把牌狀況不一樣,有人已經連五拉五,運氣旺成這樣,另外三家如果不聯手圍堵,先把莊家拉下莊,斷了莊家的氣勢,是無法改變牌局的。這時候聯合次要敵人打擊主要敵人,是必要的戰略。過去,我與平行單位之間的合作,正是這個道理的延伸,先「讓利」給別人,釋出合作的善意,方能達成更大的目標。

反過來說,如果今天旺的是自己呢?準備聽牌往往是最容易放槍的時候,職場上也一樣。因此,人紅時最重要的是提醒自己安全下莊,因為這時候每個人都虎視眈眈地想「胡你」,經驗告訴我,準備升官加薪時更要步步為營,避免樂極生悲,在緊要關頭發生大逆轉。

延伸閱讀:進入職場第一課:尊重行政、祕書和助理!公司的小螺絲,才是能幫你的貴人

當然,如果此時你有想拉攏的對象,無妨「過水」做個人情;不過,過水也是講究技巧的,既不能太刻意,也不能讓對方毫無所悉。一旦對方完全沒有察覺,順水人情就沒有意義,在職場上,我們雖不想搶功,但功勞與苦勞若總是被搶走、沒人知道你有什麼貢獻,自然也無法在職場上闖出一片天。

姑且不論輸贏,麻將桌就像職場人生,不可能把把聽牌、更不可能把把胡牌,所以要有正確的態度,不管贏或輸,該有的氣度和風度不能少,留一點給人家探聽。若真做不來,寧可不加入牌局,免得掃了別人的興,又淪為大家的笑柄。

《甄嬛傳》教會我的職場政治學

不只麻將教會我許多道理,看完《甄嬛傳》劇中慘烈的宮鬥,像是修了一門「職場政治學」。

我有一個重要結論,那就是「選對邊真的很重要」,你看看,劇中跟在皇后身邊的人,最後一個接一個地被犧牲,倒是幫助甄嬛的人,幾乎都得善終。

這告訴我們,我們的忠誠要託付給對的人,但為了保護自己,職場上的「選邊站」,能多低調就多低調,盡可能別太早表態。

一個人的價值不能只有「忠誠」二字,《甄嬛傳》的故事還告訴我:做一個可被利用的人,而且安於被利用。站在老闆的立場,忠誠度不代表一個人最重要的附加價值,是否有利用價值更是關鍵。例如甄嬛的貼身婢女槿汐,找上了皇帝身旁的紅人蘇培盛,這便是連結了主管和大老闆之間溝通的人脈,創造出自己在主管心中無法被別人取代的價值。如此一來,就算主管不喜歡你,卻也不能沒有你了。

至於《甄嬛傳》裡的華妃,看看她曾經如此不可一世,下場卻如此悽慘,職場上再風光都還是不要高調跋扈的好。至於華妃的金句:「賤人就是矯情」,我認為這是職場的必要之惡,劇中每個角色的行為實是最真實的人性反應,人都是自私的,不是嗎?

學習並非全靠書本,努力之外,更需要在生活點點滴滴中了悟人生哲理。如此不斷反省、修正,一步一步把性格中的狼性(動物良善特質:不服輸、不放棄)和娘性(女性良善特質:善良、細膩)磨得更圓融。所以我說,我的狼性帶點娘!

(本文出自《誰說我的狼性不能帶點娘?!》,時報出版)

繼續閱讀 職涯規畫
相關文章

誰說我的狼性,不能帶點娘?!

商業 Business > 創新創業
feature picture
經理人

Make Taiwan Great Again|顏志光與aeroride的信任實驗

2025-09-10 經理人X敦謙快線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在全球資本重新洗牌、本土創業生態尋求出路的當此刻,台灣正逐漸醞釀一種新的合作模式,不靠矽谷、不等外資,而是由在地資本、在地品牌與在地創業者共同編織的成長網絡。當大型創投收緊佈局,國際資金回流母國,對早期創業者來說,找到一位願意理解、願意陪伴的投資人,變得比以往更為關鍵。

陪跑式創業投資,為團隊敲開正確的資源大門

「我不缺機會去追求成功,但我更在意,能不能打造一個讓更多人成功的環境。」唯福投資董事長顏志光這樣說。

他談的不只是投資,而是一份責任的傳承,希望為下一代創業者鋪路,讓成果能被更多人分享。過去,他曾是雀客國際酒店集團與敦謙國際智能的早期投資人,如今這兩個品牌皆已在各自領域成長茁壯、創造聲量。這些成功案例,更讓他篤定,真正的伯樂之所以可貴,不在於收割成果,而在於陪伴創業者走過成長的每一步。在顏志光看來,陪伴型投資不是對報表的斤斤計較,而是在關鍵時刻送上最需要的資源,為團隊敲開正確的大門,也在無數次的嘗試與磨練中,陪他們走向成功。 「像 aeroride想切入銀行通路,我就幫他敲門,但敲完之後是團隊自己去談、去拿下機會。」

他口中的 aeroride,正是台灣首家整合機場接送、海外接送、機場貴賓室、環宇禮遇通關、旅平險與 eSIM 服務的一站式出行平台。如同他早年投資雀客與敦謙時所展現的眼光一樣,他在 aeroride 身上,看見了產業數位轉型的契機。

台灣過去的機場接送市場長期存在服務分散、流程繁瑣、體驗斷裂等問題,aeroride試圖從「最後一哩」重新定義出行的體驗,讓搭乘成為一種被照顧、可預期的完整體驗。 aeroride創辦人楊翊軒,以自身的駕駛經驗為基礎,搶進第一線傾聽顧客聲音,目前已帶領團隊將服務拓展至全球18個市場。營收、毛利、訂單數與會員數都呈現穩定成長。

在顏志光眼中,商業模式可以被複製,但創辦人的領導特質卻無法仿造。他強調,正直、堅持與使命必達,是他願意投入資源的關鍵。「像 Charlie(楊翊軒)就很有行動力、使命必達,不是說一套做一套的人。」

在地品牌 × 創業者 × 資本方,打造信任共創的台灣模式

楊翊軒自述,自己沒有說服投資人的技巧,也不習慣「演戲」。從方向盤出發的他,靠著四萬趟服務經驗,無論是政要名流還是留學生,都從一次次接送裡學會了如何制定一個尊重細節、以人為本的出行系統。

「我們的 APP 讓旅客能決定每個細節:駕駛如何稱呼乘客、車上準備什麼飲品,甚至一些臨時的小代購需求,都能被滿足。」楊翊軒說。這份對細節的敏感,讓 aeroride建立起難以取代的品牌黏著度,也讓顏志光格外欣賞。他也談到,在與顏志光的合作過程中,最珍惜的是對方的信任與尊重。「顏董幫我們敲了很多重要的門,我也都很戰戰兢兢去完成,不能丟他的臉。」這份信任成為持續擴張的後盾,也說明一個好的創業者需要的不是監控,而是舞台。

作為 aeroride最早的合作夥伴之一,雀客國際酒店集團創辦人戴東杰 (Bart) 分享他作為產業方的觀察。「旅宿產業需要新的服務來創造體驗差異,而 aeroride的服務剛好契合我們的痛點。」他坦言,當時楊翊軒是主動來敲門的團隊,「市場上的選擇其實很多,不管是 USPACE、 UGO、 55688,還是傳統的肯驛,都有各自的做法。但真正第一個做到、而且真的解決問題的,是 aeroride!」

不僅如此,戴東杰也在關鍵時刻扮演引介者的角色,牽起創業者與投資人的連結。「當時我覺得 aeroride的服務值得被更多人看見,便介紹他給顏董,沒想到他們的理念一拍即合。」這場看似無心插柳的結盟,意外構成一種嶄新的三角架構,以在地品牌為應用場景、創業者為執行者、資本方為後援,三者彼此信任且資源共享,展現出「在地資本 × 在地品牌 × 在地新創」的文化共振與實踐可能。戴東杰始終相信,新創團隊最需要的不是被檢視的框架,而是被信任的空間。他強調,他並非要找最會說服人的人,而是要找「最願意把事情做到極致的人」。

中頁.jpg
由左至右分別為:雀客國際酒店集團創辦人戴東杰、唯福投資董事長顏志光、 aeroride創辦人楊翊軒,因為對創業有共同的理解及願景,一拍即合,開啟在地品牌 × 創業者 × 資本方,以信任為基礎的合作模式。
經理人

打造承接創業夢的本土育成平台,共築創新藍圖

如今,這場關於資本與創業的跨域對話,沒有華麗的口號,只有彼此對「人」的信任。顏志光透過走訪世界各地的交流觀察到,無論是紅杉資本的分拆海外業務或 Y Combinator的策略轉變,都恰恰是台灣資本市場該把握的絕佳機會。

他亦表示,將持續關注創業育成,更期待能將觸角延伸至校園內,從更源頭開始注入資源與量能,協助台灣創新創業社群的穩健成長。「我真正想做的不是基金,而是打造一個可以承接創業夢想的環境,一個讓創業者有資源、有陪伴,也能面對真實市場的育成場域。」顏志光語氣平實卻帶有深遠的決心。他希望未來能協助建立更「接地氣」的育成平台,讓創業是能接受真實市場挑戰的項目。

此刻,由楊翊軒一手打造的 aeroride正是顏志光實踐這份理念的第一步。這場投資,將不只是財務數字上的往來,更是他為年輕人提供舞台、為台灣新創注入活水與活力的具體行動。透過將資源投向一位他所認可、具備「正直」與「使命必達」特質的創業者,顏志光正與一群有志青年打造一個共好的創新創業生態,為台灣的未來描繪一個更具文化底蘊的可行藍圖。

3.jpg
經理人

經理人 x aeroride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