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明做了筆記,要用的時候卻找不到?記錄時分 3 類,把筆記變成你的點子產生器


1. 隨時記錄的「靈感筆記」
你必須隨身攜帶書寫的工具,把腦袋裡冒出來的每個想法都記下來。不要太擔心要怎麼寫,或寫在什麼上面。這些都是暫時性的筆記,只是用來提醒自己有過什麼想法。
這些暫時的筆記不應該佔用你太多心思。把它們放在一個地方,之後再處理。我通常身上會帶著一個簡單的筆記本,但如果身上沒有東西可以寫下來,寫在餐巾紙或收據上我也很 OK。有時候我會用手機錄下自己的聲音檔。如果你的想法已經分門別類整理過了,而且你有時間,可以省略這個步驟,直接把想法寫下來,當成正式、永久性的筆記。
2. 閱讀時記錄的「文獻筆記」或「讀書筆記」
每當你讀到什麼,要針對讀到的內容加以筆記。寫下你想要記住的,以及你覺得未來可以用在思考或寫作上的內容。用你自己的話,寫得精簡;要引用原文段落的話,則應先嚴格篩選,不要只是照抄下來,卻沒有真正瞭解你引用(你抄下來)的這段話是在講什麼。這些就是你的參考資料系統。
3. 將想法整理成「永久筆記」,放進卡片盒裡
請瀏覽你在第一或第二個步驟做的筆記(最好每天瀏覽一次,免得你忘了自己寫的意思是什麼),想想看這些筆記可以如何與你研究、思考或有興趣的主題產生連結。「想法」不要只是拿來收集而已,而是要讓想法發展出見解、論證、論述。你可以把這些想法結合在一起,產生出新的東西嗎?它們會引發出什麼問題呢?
對於每個想法,都應確實寫下一個筆記,放入卡片盒( 編按:統一存放筆記的地方 )裡,要寫得像是「要給別人看」一樣,也就是使用完整的句子來書寫,載明來源、參考資料,內容儘量要求準確、清楚、簡潔。把在第一個步驟中寫的暫時性筆記扔了,把在第二個步驟中寫的文獻筆記(讀書筆記)歸檔,然後就可以把它們全給忘了。因為所有重要的東西,現在都已放進了卡片盒裡。
把永久筆記放入卡片盒裡,做法如下:
① 把新的筆記放在一個或多個相關筆記的後面(如果用的是筆記軟體,你可以把一個筆記放在多個筆記的「後面」)。看看哪個筆記跟新的筆記最直接相關,找不到直接相關的筆記的話,可以放在最後一張的後面。
② 在相關的筆記上面加上連結。
③ 確認一下日後你能不能找到這條筆記,或者是從索引連結找到它,或者是在你用來當成某論述或主題入口的另一條筆記上做個連結。
使用卡片盒中的筆記,輕鬆產出優質內容
看看現在擁有的資料是什麼,還缺哪些,以及可以衍生出什麼議題。你可以不斷閱讀更多的東西,來挑戰或強化自己的論點,然後根據學到的新東西,改變或發展你個人的論述。就算此刻你的卡片盒裡還沒有任何東西,你也絕不會是從零開始,因為你在腦中已經有了等待檢視的想法、等待挑戰的看法、要找出答案的問題。
如果出現了另一個更有發展性、頗有看頭的想法,也別死抓著原本的想法不放。當你對某個主題愈有興趣,就會去閱讀、思考更多與其相關的東西,也會收集更多的筆記,然後便愈有可能產生出更多的問題。或許這個正是一開始你覺得有興趣的東西,但更有可能的是,你的興趣會改變――而這樣,你的見解就產生了。
過了一陣子,你的想法已經發展得夠多了,便可以決定要寫的主題。此時你的主題是根據你擁有什麼資料來決定,檢視你筆記當中連結的部分,找出跟你要寫的主題相關的筆記(大部份的相關筆記此時都已經呈現出一定的順序了),把它們複製到筆記軟體的大綱上,按順序排好。檢查看看還缺少什麼,以及哪些是多餘的。不必等到所有東西都備齊才開始,而是先用幾個想法試試,也給自己足夠的時間加以改善。
在現實中,你不會只有一個想法在醞釀,而是同時有許多不同階段的想法都在進行,這也正是這個系統能夠發揮它的真正力量之處。我們都會不由自主在同時間裡想好幾個問題,這些書寫或許不是為了公開發表,但肯定對你個人的腦力開發很有幫助。
把你一路過來所遇到的東西都收集起來,不要浪費掉任何一個好的想法。可能你現正讀著某本書,因為你希望它對你在書寫的報告有幫助,結果後來證明這本書沒用,但書裡還是可能會有某些有意思的看法值得保存下來,未來可能幫助到某個你還沒想到的其他主題。
實際上,並不是你讀到的每段文字裡面,都剛好會有你正在找的資料,因此我們不如把時間做最有效的利用。過程中我們會不斷遇到有趣的想法,但其中只有一點點對於正在寫的報告有幫助,何必把那些有趣的想法浪費掉呢?不如寫成筆記,放進你的卡片盒裡,讓你的卡片盒更有利用價值。這時你蒐集想法的卡片盒,就變成源源不絕的點子產生器了。
(本文出自《卡片盒筆記:最高效思考筆記術,德國教授超強秘技,促進寫作、學習與思考,使你洞見源源不斷,成為專家》,遠流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