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管理者做好決策要靠理性?錯!心理學家:這 4 種情緒素養決定領導力


過去的社會與企業認為情感是不恰當的,甚至具有破壞性;然而,我們認為 EQ 改變了這種過時的思維,居功厥偉。庫柏(Cooper)與薩夫(Sawaf)於一九九六年的著作《EQ測驗書》(Executive EQ)說得極好,我們必須改變自己的情感觀念:
• 情感不會干擾判斷力,而是判斷力的必備條件。
• 情感不會令人分心,而是驅動的力量。
• 情感不代表脆弱,而是活力與參與。
• 情感不會阻礙推理,而是強化並加速邏輯思考。
• 情感不會阻礙掌控,而是信任與情感連結的基礎。
• 情感不會妨礙理解客觀數據,而是重要的資訊與回饋機制。
• 情感不是計畫中的障礙,而是創新與創意的主要火花。
• 情感不會削弱我們的態度,而是加深我們的道德感。
• 情感不會破壞我們的權威,而是讓我們無需權威也能發揮影響力。
優秀領導者必須培養的 4 大領域情緒商數
EQ 運動推動了一股改變的潮流,讓世界各地的組織,逐漸接受情感是需要融入思維與行為的要素之一。學者波亞吉斯與心理學家高曼於一九九六年,藉由著作《情商評量》(直譯,Emotional Competency Inventory)提出專為領導者設計的 EQ 模型;這是第一套全方位的情緒管理方法,不但為大眾帶來啟發,也對大小企業造成深遠的影響。學者紛紛透過研究延伸並發展這套方法。我們自己針對客戶的諮詢、輔導與培訓課程,也持續使用這個全方位 EQ 模型。這個模型包含四大類別,兩個類別與內在有關,兩個與外在有關:
1. 自我覺察(內在覺察)
辨識自身情感的能力,包含:
• 情感的自我覺察:辨識情感與情感的作用。
• 準確的自我評估:了解自己的強項與限制。
• 自信心:對自我的價值與能力懷抱強烈意識。
2. 自我管理(內在管理)
改變自身情感的能力,包含:
• 適應力:靈活處理多變的情況或阻礙。
• 自制力:為了配合團隊或組織規範,抑制情感。
• 樂觀:正面的人生觀。
• 成就導向:盡力做得更好。
• 值得信賴:秉持一貫的價值觀、情感和行為。
3. 社交能力(外在覺察)
辨識他人情感的能力,包含:
• 同理心:體諒他人,積極為對方著想。
• 服務導向:察覺並滿足顧客的需求。
• 組織意識:察覺得出組織內部的政治關係。
4. 人際關係管理(外在管理)
改變他人情感的能力,包含:
• 富啟發性的領導力:啟發和引導團隊與他人。
• 培養人才:幫助他人強化表現。
• 催化改變:創造或管理改變。
• 衝突管理:解決歧見。
• 影響力:說服他人同意你。
• 團隊合作:在團隊中創造共同的願景與協同效應(synergy)。
二○一八年,學者尤瑞克(Eurich)發現內在自我覺察,與更好的工作成就感、自制力、人際關係和幸福有關,與壓力和焦慮則是呈現負相關。至於外在自我覺察,則與更強烈的同理心和將心比心有關,而時至今日外在自我覺察似乎更加關鍵。然而,領導者若想與追隨者發展更好的人際關係,這兩種自我覺察都很重要。
簡而言之,EQ 幫助領導者察覺與管理自己和他人的情感。它從內在出發,由內而外感染身旁的人。同理心、積極聆聽與內在動機,只是 EQ 風潮帶進我們生活中的幾個關鍵字,而它們似乎也是領導力討論中的關鍵因素。
領導者不可或缺的「膽識」,來自這 3 種情感層面
二○○一年,學者安通納柯波魯(Antonacopoulou)與蓋布瑞爾(Gabriel) 指出,這些因素都是謹慎領導者的必備要素,同時,他們也認為領導者要有領導的「膽量」,也就是必須重視以下三種情感層面:
1. 情感是一種「應對機制」,能幫助我們適應環境變化。
2. 情感作為「轉型特質」,保留了一個人在不同情境中的價值觀。
3. 情感是一種「反應系統」,有助於詮釋不同情況。
換句話說,想要具備感動人心的領導力,情感是關鍵。以我們的經驗來說,EQ 確實是領導力的先決條件,因為少了 EQ,領導者就無法掌握和管理情感類型與情緒,內在與外在皆然。若沒有 EQ,啟發、影響與感動他人的能力都會被削弱,而且很快就會覺得自己工作表現不夠好,終將遭到淘汰。相反地,EQ 為帶有情感的工作方式提供理想的環境,且長遠來看,它也提高了成功的機率。正因如此,我們認為 EQ 是一種值得培養的情感能力,而且必定能幫助領導者提升領導效能,以及改善他們與追隨者的整體關係。
EQ 大行其道,至今已發揮了二十年的影響力,但有些管理與組織系統仍未充分接納 EQ 的觀念。雖然朝這個方向發展的培訓與計畫不少,但大致看來,我們覺得大部分的組織,仍是排斥情感的較多,注重情感的較少。大腦的情感運用豐富多元,也會用情感來加強思考和表現,因此我們希望將來會有新一波 EQ 潮流影響企業。一言以蔽之,情感對領導力而言,真的很重要。
(本文出自《領導力腦科學》,日出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