鈴木進介

雜訊時代的高效資料整理術

報告演講用「耳語」、「掀桌」策略,擊殺聽眾的瞌睡蟲!


當你準備了豐富且有料內容,報告或演講時,台下卻怎麼昏昏欲睡、滑手機分神?我要談一下將資訊輸出時容易掉入的陷阱,以及兩件應該注意的事,累積這些小技巧,就能有效引起聽者興趣。
1.「標題名稱」是否隨便取?
比方說,你在匯整提案書等的資料時,會使用什麼樣的「標題」?是否會公式化地採用「關於○○」、「○○的提案書」這一類刻板的標題呢?當然,什麼標題較適切,取決於你的目的和對象,但要盡可能避免公式化的命名。在會議等的場合上提議題時也是如此。
「標題」不僅僅是貼在文件上的索引,它要能簡單扼要地表現輸出內容的主軸。只是套用「關於○○」、「○○提案」這樣的詞彙,並不能帶出主軸的特色。因此,我希望各位能「多花些時間」,添加一點變化。
工作上使用的正面進攻法,大致可區分成以下兩種模式:
A.「社會趨勢+強項」模式
是種透過分別加入「趨勢」和「強項」來展現吸引力的方法。舉個例子,讓我們借用本書的日文書名《不被雜訊操弄的資訊活用力》思考一下!
經因數分解,此書名是由「不被雜訊操弄+資訊活用力」兩個元素組成。其實這已符合(A)模式(「不被雜訊操弄=社會趨勢」)。新冠疫情肆虐以來,諸如電視名嘴的錯誤發言、經由網路擴散的假訊息,我們已被這些噪音操弄了超過一年半之久(截至我執筆寫作的二○二一年九月)。
什麼才是正確的訊息?不想再在錯綜複雜的世界裡被人耍得團團轉!我嗅到社會上有股這樣的趨勢。於是我思考,能不能藉由出版的形式傳遞一些有用的資訊?是不是可以利用將資訊整理得簡單明瞭以認清本質的能力(「資訊活用力=強項」)做出貢獻?結果就是本書的出版。
雖然經常看到偏重其中一方的表現方式,但有效地將兩者融合至關重要。本書也是,偏重「不被雜訊操弄的方法」或是「資訊活用力」都會像翹孤輪般,只傳達出一半的價值。
B.「目標+好處」模式
在這個模式下,「 目標=輸出對象 」,而「 好處=對別人有利之處 」。如果運用此模式,舉例來說就是「為家有高中應考生的育兒世代,消除不知如何與孩子交談的煩惱」這種感覺。
以此標題來說,「為家有高中應考生的育兒世代」會讓人比較容易想像目標對象。而且更容易引起家有考生的父母關心,覺得「這可能跟我有關!」。而「消除不知如何與孩子交談的煩惱」也很明確讓人知道你可以提供什麼有利條件(好處或利益)。相信擁有這類煩惱的人會覺得「如果能消除煩惱,我一定要聽聽看具體對策」。
事實上,我的身邊也有許多家長在煩惱著,該怎麼和心情緊繃用功念書到深夜的孩子說話?或者不說比較好?所以這標題或許沒錯,對吧?
講究標題 能夠去除對方心裡冒出的雜音 :「好老套的標題喔」, 使內容直接傳達 。而且對方在閱讀資料或傾聽時,也會將標題所表達的價值放在心上,所以有助於預防對方腦中冒出雜音。
2.對方注意力逐漸渙散時的因應之道
最後要介紹我經常使用的輸出祕技,特別是在「說話的場面」。因為職業的關係,我每天要花很多時間說話,從連續數小時的進修講座到一小時左右的演講、三十分鐘左右的商談等。
而有個幾乎每天都得面對的問題,就是聽的人注意力不持久。由於我一年上台演講一百多次,很習慣講話,也自認有吸引聽眾的技巧,但事情可沒那麼簡單。
在我以為「好!今天的簡報搞定!講得好極了!」感覺暢快、很有成就感之後,環顧會場(遠端視訊的螢幕)卻發現,有人昏昏欲睡,有人低著頭飛快動著大拇指,有人的肚子咕嚕咕嚕地叫,或許是餓了吧?甚至有人三番五次調整坐姿,淒慘的景象在眼前展開。
自以為輸出得很順利,便沉浸在個人的滿足感中的話,不會取得任何成果。因為這裡有個陷阱。 聽眾這方有各種各樣的「雜訊」干擾,如睡意、智慧型手機的通知鈴聲、肚子餓、不好坐的椅子等 。怎樣才能稍微抵抗「雜訊」傳達你想傳達的訊息呢?我要介紹兩個不受雜訊干擾的傳達方法。
A.耳語策略
我覺得人的心理很有趣的一點是,在公司大家都呼籲「讓我們根據事實、合乎邏輯地說話」及邏輯思維的重要性,可是當你用「在我個人看來」或「這話只在這裡說」鋪陳時,就連昏昏欲睡的人也會突然向前探身聽你說。
就算資訊整理得井井有條,講得頭頭是道,聽的人恐怕也是右耳進左耳出。然而當一個原本在說理的人突然以個人論點談他的主觀意見時,大家似乎就聽得進去。在我的假設裡, 我一直認為每個人的秉性多少都有點猥褻成分,出於窺視的心理,對「在我個人看來」、「這話只在這裡說」很敏感 。
而且,即使在此之前說話很大聲, 唯獨這部分刻意用「講悄悄話的音調」小聲說 。這麼一來,私事或非正式的談話就會聽來更加神祕,使對方恢復專注力。輸出時連發聲方式、遣詞用字都「花時間琢磨」,可以避免你想傳達的訊息受對方擺脫不了的雜音干擾。
B.掀桌法
這是一九九六年左右的事。當時在社會上還不算有名的孫正義(軟體銀行創辦人)來我受訓的創業培訓班授課。孫先生在授課結束時說的話令我非常吃驚。
「你們聽好了!我在這裡所講的內容你們可以全部忘記。可是,最後有一件事希望你們一定要記住。如果找到能讓自己打心底認同:『我願意為它豁出性命!』的商業主題,等於已經成功了百分之九十!」
他突然推翻前言,讓自己的信念確實烙印在別人腦中。以至於二十五年後的今天,我仍然鮮明記著他說的話,孫先生的輸出方法無疑是成功的。老實說,我也會把這套模式借來加以活用。
即便是我的講座,講到最後階段一定也會有人覺得快結束了便開始坐不住,被內在雜音所影響。此時,我會像孫先生那樣一鼓作氣掀倒桌子。和「耳語策略」完全相反,把音量拉到最大,慷慨陳詞。講完後一問學員,發現似乎整場講座就屬這時說的話最令學員印象深刻。
如果能讓各位認識到, 用最少的資訊獲得最大效果需要「多花一些工夫」 ,那就太好了。
(本文出自《雜訊時代的高效資料整理術》,台灣東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