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班族最怕的不是慣老闆,而是浪費生命的會議?用一張表思考,讓開會更聚焦、聚會更盡興


當客戶或朋友無法決定聚會的目的時,我會建議他們先不要思考聚會的內容(Why),改成思考聚會的原因(What),以下是幾個能幫助思考的策略做法。
用結果回推會議目標
用結果回推:想想你希望聚會能創造出什麼不一樣的結果,然後從那個結果回推。瑪米.康福.史都華(Mamie Kanfer Stewart)和曹代多年前開始改善工作會議時,用的就是這個方法。
史都華從小在家族企業工作,家裡做的就是乾洗手普瑞來(Purell)。史都華跟我說,她參加的會議「是一整天中最棒的部分」。一直到她出社會看到其他公司的會議後,才發現大部分的工作會議都很糟。這個發現也讓她開始研究會議行為以及如何修正這些行為,之後更因此創立了 Meeteor 這間公司,幫助企業會議更順利進行。
史都華和曹代的想法是,所有的會議規劃都應該圍繞在「理想的結果」上。她們發現,一旦不是這樣規劃會議,最後都會被會議程序宰制。舉個例子,一場討論該季成果的會議就是圍繞著程序所規劃的會議。
對此,她們可能會問,你想從討論季度結果獲得什麼呢?決定新的專案,讓相關的工作可以繼續進行?團隊重整?釐清計畫以及接下來的步驟?發想?產出?釐清想要的結果可以幫助會議聚焦,此外,還有個非常實用的好處:讓同事可藉此決定自己要不要參加那場會議。甚至可以幫助會議主持人決定是否有必要開會,還是發封電子郵件即可。
在企業公司的情境下,將重點著重在結果感覺很理所當然,但換成是朋友、家人間的聚會,就變得有點奇怪。然而,從想要得到的結果回推,進而去規劃聚會,這樣的做法就算是針對私人聚會也非常有幫助。
就算不是工作,你籌辦的聚會還是要耗費大家最寶貴的資源:時間。在得到大家貢獻的寶貴時間後,花點心思想想你希望參與者和你自己能如何因這場聚會而改變,這是你應該做到的。
你不用特地大肆宣揚你設定的結果是什麼,設定想要的結果只是要幫助你更清楚為何而聚。一個是透過感恩節聚餐,讓家人間敞開心胸討論困難的話題,藉此打破家人間的僵局;另一個是在經過疲累、充滿壓力的一年後,辦一場氣氛輕鬆的感恩節大餐。同樣都是感恩節晚餐,這兩種聚會卻截然不同。了解自己希望聚會中發生哪些事情,能幫助你做決定,朝著這個目標前進。
當你找不到會議/聚會的目的時
如果真的找不到目的:如果你照著這幾個步驟做,卻發現還是找不到聚會背後真正的目的,那你或許不需要籌劃我說的這種有意義的聚會。辦個簡單輕鬆的聚會,或是把大家的時間還給他們,等你想到了特定、獨特又具有討論空間的目的時,再舉辦下一次的聚會。用這個明確又特別的目的幫助你決定應該如何規劃你的聚會。
以下表格能幫助你從舉辦一個沒什麼特別目的的聚會,到能籌辦一個知道「為何」而聚的聚會。
聚會類型 | 聚會目的就是類別(意即你沒有一個聚會目的) | 基本、無聊的目的,但至少你有心嘗試了 | 你的聚會目的很具體、特別、有討論空間(多選) |
---|---|---|---|
公司異地會議 | 大家一起從辦公室換到另一個不同場景 | 專注在接下來新的一年 | ● 建立並實踐一個彼此真誠以待的文化● 回想初心並取得共識● 專注在業務與行銷團隊間破裂的關係,此關係已影響到其他面向 |
返校日 | 幫助家長與孩子為接下來一年做準備 | 幫助新生家庭融入學校這個社群 | ● 鼓勵家長在放學後的晚上及周末能延續老師在學校教導的價值觀● 幫助家長間彼此連結,並成為一個社群 |
教會小組 | 讓教會的互動更緊密 | 幫助大家建立歸屬感 | ● 有一個小組督促我們實踐我們想做的事情● 有一個可以信賴的朋友圈,大家可以分享彼此困境,也不用因此擔心自己在別人眼中的形象 |
生日派對 | 慶祝我的生日 | 紀念過去的一年 | ● 身邊圍繞著讓我變得更好的人● 為新的一年設定目標,這些人可以幫助我實踐這些目標● 冒險/做一些自己害怕的事情● 重新凝聚兄弟姊妹 |
家族聚會 | 讓家人團聚 | 有一個大家可以聚在一起的時間,此時段不可以使用手機 | ● 創造機會讓表兄弟姊妹以成人的身分聚在一起,沒有另一半和小孩● 在祖父過世後把後輩都聚在一起,此聚會也更符合年輕一輩的價值觀 |
書展 | 頌揚閱讀 | 透過書籍建立一個社群 | ● 利用書籍和熱愛閱讀的共通點,在不同種族間建立一個社群 |
(本文出自《這樣聚會,最成功!》,遠流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