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生稔

一流、二流、三流的表達術

數字具體、邏輯清楚,為何老闆仍覺得我的報告很爛?高手不說但默默用的 2 技巧


我對數學沒輒。但等到長大後,我發現數學非常有用,特別是「說明」時,運用高中數學學過的「象限」更能發揮效果。
所謂象限,簡單來說就是「分成 4 區」。數學常用 X 軸和 Y 軸將圖形分成 4 個部分,這種手法可以幫助說明。
高手用「象限圖」說明:運用看來對立的要素
舉例來說,假設你要說明「運動量越多的學生,考試成績有越高的趨勢」。
此時光說「運動量越多的學生,考試成績有越高的趨勢」,好像總缺了一點什麼。與其只看一個結論(一個象限),不如用 4 個區塊(四個象限)來說明,對方更容易理解。
三流的人不會整理資訊,二流的人用一個象限說明,一流的人怎麼說?
用 4 個區塊來說明時,分成以下兩個步驟:
步驟 1:劃一條直線和一條橫線。
步驟 2:縱軸‧橫軸各放入看來互相對立的要素。
以要說明展店預定地為例:
假設調查了競爭對手公司狀況後,得出如下頁的圖。於是發現雖然離車站近,但並不表示來客數就會成長。因此你就可以說「離車站有點距離,但地價便宜的地方,還是很有勝算」。
如果是商品提案,縱軸‧橫軸的要素就可以放上「供給與價格」、「成本與品質」、「稀少性與價值」等。
如果要決定工作的優先順序,就放上「緊急與重要」。
這就是極為出名的《與成功有約:高效能人士的 7 個習慣》(The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史蒂芬‧柯維著)的內容。
只看一個象限,視野十分狹隘。然而利用四個象限可以看到和其他部分的差異,突顯出想傳達的內容,更容易說明。
整理資訊進行說明時,講究如何給對方看,這才是一流人材的說明。
三流的人憑感覺說明,二流的人用具體數字說明,一流的人怎麼說?
「看到數字就頭痛⋯⋯」你是不是也曾有這種想法?我也很怕數字,所以我很了解這種感覺。但用數字說明能增加說服力,這也是事實。
與其說「顧客的風評很好」,不如說「問卷調查顯示百分之 82.5 的顧客認為『非常好』」,這樣更有說服力。
「相當於 5 個東京巨蛋大」、「我想市占率應該可以衝到百分之 10」等等,很自然地說出數字的人,看起來就很聰明。
所以許多書籍才會再三強調要「用數字說明」。
高手用「兩個數字」說明:要傳達的數字+當成基準的數字
不過一流人材可不會在這裡止步,他們會「用兩個數字」。
以下就是幾個例子:
「這次實驗出現 3 個錯誤,占全體百分之 2。我想這是可以接受的範圍,所以請簽字放行吧!」
3 個錯誤這個數字,因為有全體百分之 2 的襯托,才能讓人判斷是好是壞。
「本年度的營收目標達成率為百分之 102。然而與去年度相比,達成率為百分之 98。這是因為⋯⋯」
經營者通常很在意和去年度比較的結果,因為他們看重成長更甚於單純的營收。因此必須有本年度和去年度的兩個數字。
像這樣用數字說明時,再加入一個可以當成基準的數字。這麼一來,你的說明就更容易讓人了解了。
或許有人擔心,「我本來就很怕數字了,還叫我要用兩個⋯⋯」
不過用數字表現的能力,其實可以熟能生巧。
比方說假設電視新聞報導「這次民調結果顯示百分之 65 的人反對」,那這個數字的基準數字呢?
對,就是母數。到底問卷總共發給多少人?一百人還是一萬人?這會影響問卷的可信度。
食品常會標示營養成分數字。某超商有一項商品標示著「冷凍地瓜 100 公克 160 大卡」。
但仔細一看,這項商品的重量為 160 公克,也就相當於 256 卡。可知它的熱量為飯糰的 1.3 倍。
不要只看一個數字,而是加入另一個數字再做判斷。持續這樣練習,自然就會越來越熟悉日常隨處可見的數字。
我來做個整理。
用數字說明時,必須再加入一個可當成基準的數字,兩個一組為標準組合。只要能用數字溝通,你的說明能力一定會有突飛猛進的提升。
(本文出自《一流、二流、三流的表達術》,商周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