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 Success > 商務溝通
feature picture
xFrame

什麼樣的言論會被當作「廢話」?一張象限圖,幫你找出打破常規的好觀點

2023-04-07 王專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整理思考時最核心的原則是: 不要浪費時間在陳詞濫調上。 如果文字有生命,用文字去談毫無新意的觀點,就等於剝奪這些文字活著的意義。翻來覆去講毫無新意的觀點,是對文字的屠殺。同理,浪費時間在陳詞濫調上,也是對時間的屠殺。如果自己寫的系列文章都是陳詞濫調,將來在口頭發言也會變得無趣。

日本教育家齋藤孝在《10秒內言之有物的即答思考法》(5日間で「自分の考え」をつくる本)這本書裡也表達過類似的想法。

我在大學經常會讓學生寫文章。但是,沒有寫文章習慣的學生寫出來的作品,有很多都感覺「枯燥無味」。這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成就」不足,沒有提出新的觀點和知識。什麼是「陳詞濫調」?通常指陳舊、空洞、不切實際的言論。結合這個概念,製作簡單的評估表(見表 3-1)。

學習如何學習 P181_表3-1
方言文化

如果發現你在三個評估項裡都填寫了「是」,那麼這樣的觀點或知識就不值得寫。

延伸閱讀:高手,就是與你想的不一樣!成為有觀點的強者,一定要會的 3 個思考練習

人們可以隨處搜尋到這樣的內容,我們又何必往垃圾堆裡再扔一些垃圾,一方面浪費自己的時間,一方面還要麻煩別人去清除這些垃圾。生命有限,不要浪費精力在這些對自己和別人都沒有好處的事情上。

避免陳詞濫調,靠「提問」終結平庸

避免陳詞濫調是好事,但是也容易走向另一個極端,變成為了不同而不同。 切記:不能為了不同而不同。 為了方便理解,我們可以構建四個象限,縱坐標是與常規視角的差異程度,橫坐標是觀點正確與否,如圖 3-11 所示。

學習如何學習 P182_圖3-11
方言文化

象限 1:這裡的觀點和知識與常規理解不同,但同時又是正確的

這個象限的觀點正是值得寫的重要內容。看到的很多經典書籍,往往都是這個象限裡的內容,比如《刻意練習》中描述的人們取得進步的方法就和傳統理解不完全相同,同時又有科學依據做為基礎,這些觀點能幫助更多人重新認知如何提升自己這件事,所以值得花一些筆墨,而這樣的文字講述就是有生命力的。

象限 2:與常規觀點不同,但是錯誤的

這個象限的內容是要極其警惕的,它看起來很「創新」,但是特別容易誤導人,很多網路上聳人聽聞的文章都屬於這個象限的內容。為了不同而不同,就容易陷入這個象限,看似標新立異,實則害人害己。所以更要警惕有人用這樣的觀點來混淆視聽,不要踏入這個象限,也要避免別人把自己拉入這個象限當中。

象限 3:與常規觀點一樣,同時是錯誤的

這是個危機象限,這樣的觀點碰都不要碰,碰上了要想盡一切辦法甩掉,但做到這一點很難。為什麼?因為它們有一個特別討厭的地方:太多人也這麼認為。人很難真正做到不從眾,一旦其他人都這麼認為,周圍給你灌輸這樣觀點的人就多,即使你最開始不信,但內心的堡壘可能也招架不住這麼多人持續攻擊,時間一長,你可能就繳械投降了。

比如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人都認為「為了成功,我可以吃苦,即使不開心,等到我成功那一天,也會開始變得開心,從此就能過上幸福快樂的人生,像童話裡的公主和王子一樣」。這例子就是一個常見的「大家都這麼認為」卻又錯誤的觀點,要擺脫這樣的觀點太難。

實驗證明,影響人們幸福程度的是日常幸福的情況,人的幸福程度不是一兩件大事就能改變的。但多少人都認為:等我有錢了,一切就都好了;等孩子考上名牌大學,一切就好了;等我有了大房子,一切就好了;等我升上總經理,一切就好了。即使達成這些目標,你的開心週期也很短,之後你的幸福感指數會恢復到之前日常的狀態。

如果你考上大學之前天天不開心,即使考上了清華,可能會高興一兩個月,但是之後你也會變成之前不開心的狀態。所以要真正追求幸福,一方面要努力達成目標,另外一方面要把現在的生活就經營得幸福一些,這樣才能真正開心起來。但多少人能甩掉傳統觀點?是不是內心更多的聲音還是: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延伸閱讀:為何你一開口,氣勢瞬間弱掉?口語表達軟弱無力,都是贅詞惹的禍

象限 4:與常規觀點一樣,同時是正確的內容

這是平庸象限,內容雖然是正確的,但大部分人都這麼認為,重提一次的價值就不大。這個象限的內容不值得浪費筆墨,多一段文字不多,少一段文字不少。但是這個象限的內容其實也不是完全不能寫,要是想寫,就要進行深挖或轉化,在常規觀點裡挖掘出「不常規且正確」的內容。此時,這些視角或知識就能轉變到第一象限。

總結一下, 我們真正要追求的是第一象限的內容,不寫第二、三象限的內容,遇到第四象限內容要想辦法將它轉化為第一象限的內容,改變不了,就不要浪費筆墨 (見圖 3-12)。

學習如何學習 P185_圖3-12
方言文化

簡而言之,我們追求的是與常規理解不完全相同,但又正確的內容。兩個條件都符合,才不是為了不同而不同。這裡有一個小技巧可以使用: 透過提問來逼迫自己進行更深入的思考,避免自己分享錯誤或平庸的觀點。

  • 一般人對這件事情的想法是什麼?
  • 一般人對這件事情可能沒考慮到的是什麼?
  • 這些沒考慮到的事情是否正確?

如果對第二個和第三個提問你都能找到積極的答案,你自己的觀點就會開始變得越來越有趣了。

(本文出自《學習如何學習》,方言文化)

繼續閱讀 人際溝通
相關文章

學習如何學習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