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團隊意見不同,如何找出共識?主管想消弭歧見,首先要做的是「分類」


記得在半導體領域工作的時候,有一次三位同事對於即將舉辦研討會的活動形式,分別有了三種不同意見。這時候我們主管做了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他請這三位同事各自針對他們提出的做法列出「想達到的目的」以及「優點」,然後把每一個目的和優點寫在一張便利貼上面,整整列出了 20 多項。
將意見分類,收斂為團隊共同目標
接著,再請三位同事把所有寫出來的目的和優點,一起歸類分組,最後總結變成了八大項。最後主管和三位同事根據彙整之後八大項的目的和優點,重新檢視了活動的設計,最後提出一個大家都能夠接受和認可的方案。
面對意見的不同,找出洞見的相同。
其實,這種透過歸類分組達到「異中求同」,並進一步建立共同目標的邏輯,不僅適用在工作上面,其實在生活中我們也常常遇到,甚至是不時會運用出來。
就像我們常常在各種不同場合,不管是參加活動、聚會、拜訪客戶,或者是朋友之間引薦,就算打開了話匣子,剛開始的陌生感和距離感總會存在。不過,一旦在聊天的過程當中,發現彼此有共同交集,例如相同興趣、相同出生地、就讀同一間學校、相同星座、相同血型、相同生肖,甚至是共同認識的朋友,親切感馬上直線上升,從而拉近彼此距離。
收斂是為了異中求同,增進共同使命感
換句話說,不同的人只要找出相同的交集,感情立刻就連結在一塊。這正是歸類分組這種簡單邏輯,也就是「異中求同」所帶來的力量。人與人之間是如此,一旦找到了共通性,彼此的連結就擴大了。知識和知識之間也是如此,不同的知識也是可以透過共通性,把彼此連接起來,然後擴大對於知識的認知邏輯和認知邊界。
就像我們知道並且熟悉什麼叫做宇宙,但是對於「元宇宙」可能就比較陌生。但是如果我告訴你,元宇宙就是存在於網路世界裡面,類似我們存在世界的一種仿真情境,也就類似虛擬世界的另外一個複製宇宙,或許這種類比你就可以透過心中的歸類,擴大自己對新知識「元宇宙」的理解。
透過相同歸類,拉近彼此的距離;透過不同延伸,擴張彼此的邊界。
以前我們常常說,所有的知識愈學愈廣就能夠「觸類旁通」。其實觸類旁通就是歸類分組之下,異中求同的一種延伸。
鍛鍊歸納分析力的 2 個心法
1、分析屬性
當面對眾多資訊的時候,又或者是眾多的問題以及事務,試著將這些資訊、問題或者事務進行拆解,變成各個不同的特徵或者是屬性。然後再透過這些特徵和屬性進行歸類分組。
例如,全家或是 7-11 等超商會為每天來採購的客戶設立客戶檔案,藉此分析他們的特徵或者屬性,譬如說性別、年紀、工作、高矮胖瘦、婚姻狀況等等,然後再透過歸類分組,試著推測出什麼樣的特徵和屬性偏好什麼樣的商品,反過來說,分析某些商品的目標客戶有著什麼樣的特徵。
所以分析拆解屬性並重新歸類分組,可以找出聚焦的主題,給策略方向一個清晰的索引。
2、找出共性
試著從完全不同的事物中找出它們的共同特性,然後加以歸類。經過長時間的刻意練習,不僅能夠將過多的資訊化繁為簡,也可以提升自己的記憶效率,進而持續擴張自己的認知邊界。
就像我在學習的過程當中,希望盡量多元化地吸收各種不同的知識類別,所以在一開始會採用隨機閱讀或者是聽書,後來慢慢地針對知識特性進行歸類,例如歷史、心理、商業、教育、科學等等,然後輪流學習不同學科,讓自己的思維邏輯能夠持續不斷地變換和擴張。
鍛鍊歸納分析力的 2 個練習題
1、人際連結
試著找三五好友,列出幾個大家都有興趣的屬性,例如星座、血型、家鄉、生肖、嗜好、口味、學校、運動、音樂等等。然後請每一個人針對不同屬性,寫下自己的特徵或喜好。接著互相分享與感受,當彼此之間擁有更多共同屬性的時候,是不是好感度和親近感大幅提升了。
2、學習記憶
歸類分組以下 20 個物品,收斂成一個你容易記憶的方式。
- 吹風機
- 牙刷
- 馬克杯
- 電視
- 手機
- 鋼琴
- 鞋櫃
- 沙發
- 檯燈
- 冰箱
- 釋迦
- 瑜伽墊
- 吊衣架
- 書桌
- 榴蓮
- 訂書機
- 眼鏡
- 耳機
- 棉花棒
- 芭樂
(本文出自《贏在邏輯思考力》,商業周刊出版)
